訂購了兩本書,終於寄到了,不知如何翻閱時竟發現圖片文字都不如我初見時那份驚艷,到底是那裏出了差錯?想不通。
初閱時是在飯局上匆匆向友人借閱,來不及細細觀賞,快快抄下了郵購資料,等到這兩本書屬於自己了,竟有不外如是的惘然若失,找不回當時的感覺了,仔細研究了一下,發現版本不同,從精裝本變平裝,也許再版的緣故,紙質與圖片分色顯然遜色了許多,在百物騰貴飛漲的今天,許多出品已不如當初的精緻,印刷成本能令到一本值得收藏的書變成了A貨,雖然內容並沒有變動仍叫人有上當之感。
生活在香港,物價上漲變成理所當然,然而消費者忿忿不平的是除了價錢高企外還貨不對辦,衣食住行及開門七件事上都給人今不如昔的慨嘆,消費者有如肉在砧板上任人宰割,時常做了老襯當了傻瓜。許多人能理解也接受物價的調整(所謂調整只有上調從未下降)但不能接受貴得不合理;即是品質下降了,從吃的方面來說吧,常見的是份量變少了,用料也不講究了,像最近台灣發現的一些本土製作肉圓魚丸麵粉米粉豆類等普羅大眾食物都出了問題,難道不是因為降低成本而粗製濫造所造成的惡果?中國大陸一些黑心製造的成品食品早已令人一步一驚心,想不到台灣也好的不學學走偏門歪路,奇怪的是有效的監控常常不是來自應該負責任的部門而是要依靠一些用家的投訴,若不是被發覺不對勁了,吃出毛病了,仍裹個風雨不透蒙在鼓裏,思之令人悚然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