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業風雲2:致我們每刻更新的新媒體

報業風雲2:致我們每刻更新的新媒體

從報紙走上網絡,按一按即時新聞,最hit的文章,不但有當刻最新的資訊,還會有你在網上論壇發表的文章。香港讀者不再需要一大堆冇立場的新聞,而是有觀點的評論,在面書上一個分享連結,一個讚好,就能表態。議題,不再由傳媒,而是由你發起。今日,你寫咗未?

記者:陳芷慧 

攝影:伍慶泉、陳永威

新聞消閒全即時

八九十年代,大家對於即時新聞的概念,就是突發新聞。遇有甚麼突發重要新聞,播映中的電視劇一轉,變成主播室畫面。而報館內的記者,就只能急急趕趕地採訪,明天一早各報的頭條就是昨日大家在電視看過的新聞,報章不是鬥快,而是鬥詳細。今天,各報章的對手,變成了網絡,即時新聞不再只報道重要的突發新聞,大大小小各類型新聞在網站上不停更新。《蘋果日報》的即時新聞,更發展至影片文章一同發放,連消閒副刊都「即時」。為何副刊都要即時新聞?答案是,香港人的閱讀習慣改變,無論走路吃飯搭車,永遠亮着智能電話,讀者瀏覽新聞網站比記者更新新聞的頻率更密,因此各式各樣的資訊都需不停更新,即時是最hit,未必是最重要。

本報新推出的即時新聞還設有網上論壇。

公民記者

六四過後,打開本報最新的app,即時新聞內最hit的是一篇又一篇網上論壇上關於六四紀念活動的文章。網上論壇不是一件新鮮事,早於十多年前已不斷討論博客、社交網站、討論區等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然而,發展至今,我們所見的是新媒體帶給報業新生命的延續,而非衰亡。立法會議員黃碧雲曾在本報網上論壇刊登文章:「因為現在讀者的閱讀能力低咗,報紙版面又有限,刊登的文章篇幅較短,唔能夠深入討論議題。在網上刊登的文章篇幅較長,大家就可以深入課題,又可以即時回應。」今日上面書、網上論壇,關於本港政治的文章、連結源源不絕地洗版。黃說:「十年前當大家還在討論香港年輕人政治冷感,原來這十年社交網站等的新媒體將最重要的社會議題變成一種氣候,令用家更關注社會時事,更勇於發表自己意見,人人都成為有質素的公民記者。」人民質素的提升,令傳統媒體不能再處於「我主導」的態度,在傳統媒體的網站論壇上集合大眾的意見,比從前零碎的博客來得更有力量。

主場新聞:議題網上爆發

到《主場新聞》的辦公室訪問,他們有位行家向我投訴:「喂,你哋蘋果啲即時新聞真係更新得好快,我哋好大壓力。」「唔係啩!我哋先有壓力,你哋𠵱家連藝術一欄都有埋影片,質素又高,facebook上人人都分享你哋嘅文章。」我笑言。《主場新聞》去年由傳媒文化人蔡東豪、梁文道、劉細良和宋漢生創立,是一個結合社交網站的網上報章。「𠵱家唔再係媒體發放議題,網上議題一出,就會爆發。好似海洋公園飼養海豚嘅議題,係由網上開始先,再到傳統報紙報道。電子媒體與社交網站結合後,其流動性同影響力係傳統媒體唔能夠相比。例如一啲好人好事、小店結業、係由一啲關注呢啲社會民生嘅市民在網上引起大家關注,然後我哋會聯絡呢啲所謂公民記者,靠佢哋攞料幫忙。」《主場新聞》總編輯Mike說。

《經濟日報》前高層Mike,現為《主場新聞》總編輯。

收入依然係零

《主場新聞》一出,就強調「我主場」有立場的方針,相信這亦是未來新聞要走的方向。《主場新聞》有兩個總編,四至五個記者,每天看完各方新聞資訊,工作就是求證,然後作焦點式報道,找人寫評論,給讀者提供一個觀點主場加以討論。「傳統媒體做單獨新聞,榮耀都係五分鐘。因為新聞太多,又冇立場,然後完全被社交網站嘅言論蓋過。反而,我哋要提供一個立場畀讀者,然後佢哋分享每一個文章,將議題更廣泛討論。」不過Mike笑言:「收入依然係零。若將來有資金,應會模仿《Huff Live Post》,設24小時主播室討論社會議題;動畫方面,也許會嘗試用插畫、motion graphic將訊息表達出來,𠵱家外國新聞網站都做緊,相信不久將來其他香港媒體都會仿效。」那報紙必然沒落嗎?「唔覺得咁悲觀,報紙唔會被新媒體取代。早前外國有好多媒體集團倒閉,但要淘汰嘅都淘汰咗。其實,競爭唔係形式,而係內容。」

《主場新聞》人丁不算多,只有數位記者。

除了採訪報道,亦會邀請不同人士撰寫博客。

特稿:報紙檔絕望嗎?

報業轉往網絡發展,前路一片光明。但開報紙檔,無疑是夕陽工業,由全盛時期的2,800多檔,到現在只剩400多檔。最近,報販協會主席主動游說電訊商,於報紙檔安裝Wi-Fi谷人流。「𠵱家報紙檔主要做自由行生意,而且報紙檔佔有地理優勢,自由行知道香港報紙檔有Wi-Fi,四五個人企喺檔面前,自不然就會買吓雜誌刊物。」香港報販協會副主席林長富說。報紙檔由九十年代面對便利店競爭,到千禧年出現免費報紙和網絡衝擊,由減價戰,到政府准許賣貼紙、飲品、利是封,然後09年可以在檔口賣廣告,送紙巾送膠袋乜都送,咁都唔掂?「唔掂。主因係報檔形象唔好,個個都去便利店。九十年代我每天賣600紙,現在賣200紙,顧客唔會因為減價而幫你買。就算可以賣廣告又點,形象唔好,根本冇人落廣告。賣水賣貼紙可以賺幾多?煙商淨係同生意好嘅報檔合作,但好多同行依然擺喺地下賣,邊有人肯買吖!講真,每包煙仔我哋賺三蚊左右,旨在帶旺人流咋。」如此絕望,真的毫無出路?「減價唔係辦法。重點係活化。我希望推行報紙檔活化計劃,搵學生設計一些既實用,又能配合該社區特色的報檔,將報檔變成旅遊點,先至係長遠對策,你覺得呢個活化計劃如何?」

由於不能阻擋商店廣告,報販不能向高空發展。

《南華早報》於1905年向工務司申請建報紙檔,圖中中環卜公碼頭的八角亭,就是香港第一個報紙檔。

點解報檔賣利是封?因為自由行對印有姓氏的利是封感興趣,比刊物銷路更好。

報業那些年

20年代

1925年6月5日《華僑日報》創刊,由岑維休創辦,為香港報業史上最悠久報章之一,香港淪陷時因曾淪為日軍喉舌,抗戰勝利後被嘲為「附敵報」,後被《南華早報》收購,1995年虧損停刊。

《華僑日報》於1938年的報章。

1925年7月8日《工商日報》創刊。抗戰期間該報堅決抗日,淪陷後拒絕委曲求全,全體員工被迫流亡。

《工商日報》為50至60年代三大報章之一,同時是政府明令特許法律廣告之有效刊物。

30年代

1938年《申報》從上海遷港出版,10月連載毛澤東文章,宣傳中共抗戰方針廣受重視。
1938年8月1日《星島日報》創刊。初期一批左派人士加入,大力宣傳抗戰。亦是殖民地時期最暢銷的報章之一。

《星島日報》1938年8月1日創刊,《星島晚報》則於同月13日創刊。

1938年8月13日《大公報》香港版創刊。

《大公報》香港版與《星島》同年創刊。

40年代

1941年12月《成報》創辦人何文法在淪陷前避走澳門,被迫停刊,日本投降後復刊。

1948年9月9日《文匯報》香港版創刊。

《文匯報》香港版遲《大公報》十年才於香港出版。

50年代

1959年5月20日《明報》創刊。

《明報》在香港已經有54年歷史。

60年代

1960年11月1日「香港第一份柯式彩色印刷報紙」《天天日報》創刊。

《天天日報》的彩色印刷在當時極之震撼。

60年代是晚報的黃金時期。60至61年間《新聞夜報》及《南華晚報》先後創刊。

多份晚報於當時推出,包括《新聞夜報》。

1969年1月22日《東方日報》創刊。

80年代

1981年《中文星報》、《英文星報》、《工商日報》、《工商晚報》先後停刊。
1989年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宣佈,前往大陸採訪記者須提前15日向新華社申請。

90年代

1992年10月25日,《快報》記者梁慧珉因被指洩露國家機密被拘。

1993年2月,《香港時報》停刊。同年9月19日 《星期日南華早報》社論開天窗,禁止該報評論青山發電廠爆炸事宜。

1995年6月20 日,《蘋果日報》創刊,掀起減價戰。同年,《華僑日報》虧損停刊;《星島日報》率先在網上推出電子版日報。

《蘋果日報》掀起報業新時代。

00年代

2000年,《天天日報》停刊。

2002年,香港第一份免費報紙《都市日報》創刊。

2004年,七一遊行後《香港獨立媒體》成立,推行民間記者意念,讓使用者可以直接把文章上載到網上。

《香港獨立媒體》讓所有人都可以做記者。

2007年,《蘋果日報》推出動新聞,其他報章亦陸續推出電子報及網上即時新聞。

蘋果動新聞當時的標誌設計。

2012年8月,《主場新聞》創立,旨在將新聞媒體和社交網絡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