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反對政府計劃擴展堆填區及興建焚化爐,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日前警告,堆填區將於數年內爆滿,到時,香港將會垃圾圍城。
其實前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在2006年2月在外國記者會演說中指出堆填區將於四至八年內飽和。根據她的預測,本港的三個堆填區已經於2010年,即三年前起,陸續爆滿。香港人已經生活在垃圾堆中。
幸好,堆填區的容量「變大」了。上任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於2011年5月在立法會回答議員有關堆填區的問題時告訴市民,堆填區分別會於2014、2016及2018年飽和。
而黃錦星主持的環境局上月公佈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的預測再次告訴巿民,堆填區的容量又「變大」了。三個堆填區將於2015,2017及2019年飽和。
換言之,堆填區的壽命不知不覺多了五年。
負責解決垃圾問題的官員再次警告市民,香港別無選擇,要興建綜合廢物管理設施。
政府近年,都把焚化爐稱為綜合廢物管理設施,英文是Integrated Waste Management Facility,簡稱IWMF。官員指它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未完備的基礎建設其中重要構成部份。假如不熟悉這個題目,根本不知道,政府要建焚化爐。假如如政府所言,現代焚化爐很安全,為甚麼要給它一個市民看不懂的名字。
因為種種原因,香港要建焚化爐,又因為種種原因,政府在詳細考慮後決定在石鼓洲填海近16公頃,建人工島,以設置一個焚化爐。
石鼓洲對開海面的確是最佳選址。在一個人口稀少的地方建厭惡性的焚化爐,島上瀕臨絕種的蜥蜴和蛇,生活在海裏受國際保護的江豚,比屯門及將軍澳居民弱勢多了。牠們沒有能力上街示威,到政總靜坐,去立法會出席公聽會。大自然只能夠默默承受自私、自大、短視的政策壓下來的惡果。
另一方面,工程會帶來巨額合約,必定會引來直接得益人士的大力支持。上周六,立法會就政府計劃在維港以外填海舉行公聽會,有一半支持填海的人是來自工程承辦商和工程界,支持的不諱言填海有利業界發展。
香港的垃圾問題嚴重,這和香港人愛消費及政府多年來都沒有做分類回收、循環再造的工作密不可分。早前,新聞報道揭發,承包商將巿民放進回收桶的膠樽送去堆填區。事情正好反映政府對回收、循環再造缺乏誠意。
政府當然可以用焚化爐,將垃圾用非常高溫燒成灰。但垃圾問題沒有解決。垃圾依然存在,只是形態改變了,變成有毒的氣體和灰,污染用另外的形式出現。我們依然要處理這些有毒物質。
真正解決問題,應由源頭開始。減少消費,不浪費、分類回收、循環再造。黃錦星在「藍圖」的序言亦呼籲巿民「邁向簡約」、「反璞歸真」。可是建焚化爐卻會為社會製造更大誘因,不走可持續的道路。只要我們建了這座焚化爐,我們便可以建更多的焚化爐,把更多的垃圾燒掉。建焚化爐和可持續性是背道而馳。
近年有不少由一般市民發起的回收再用的活動,由剩食、舊衫、二手書、舊傢俬。其實一間屋需要的東西,只要你問,一定能找到簇新的二手物品,讓你可以免費又或者用便宜的價錢買到。在中環開二手書店的朋友覺得政府應該重新設計各區的垃圾站,方便巿民利用垃圾站交換物件,減少浪費。民間有各式自發活動,為香港和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政府卻偏偏選擇了自私、短視的政策。
黎穎詩
自由撰稿人
【蘋果動新聞】Android App 修正版上架
回應讀者要求,Android App修正版改善記憶體使用情況,以及廣告顯示模式,即刻去Play Store下載啦!↓↓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