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有耳:<br>聖士提反家長與校友之戰 <br>校友代表:誓保上游階梯

隔牆有耳:
聖士提反家長與校友之戰 
校友代表:誓保上游階梯

【隔牆對論】

記:《蘋果》記者
廖:廖淑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友(中一至中五),現為中大一年級生
鄭:鄭子伶,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友(幼稚園至中七),現為浸大三年級生

記:作為校友,為何反對母校轉直資?
廖:St. Stephen's喺三十年代開始提倡普及教育,轉直資後基層向上流動機會少咗,就算有20%助學金,或再加大個額,都唔及向所有人免費開放,轉制有違學校辦學宗旨,呢個係校友最concern。
對社會而言,津中變直資係將社區共有資源變成有錢人享有。我覺得要捍衞呢個社會流動階梯。我都係從呢個階梯升上大學,想話畀社會聽,有好多學校已經蠢蠢欲動,係唔係仲要逐間逐間咁轉呢?
鄭:學校有23個斜坡、有文物,冇咗教育局資助(直資校可向教育局申請非經常資助修葺斜坡,但金額要達200萬元),就要自己負責開支,家長畀3萬幾蚊學費,有幾多係直接用喺學生身上?

在教育局的語言微調政策下,一間中學獲派的中一生,如成績屬全港前列40%的人數,比例未達平均每班人數85%,不能選擇開英文班。中一人口未來數年下降,不少名校擔心收生質素下降,甚至降級開中文班。

記:轉直資後學校有更多學費收入、可以揀學生,更不用怕要開中文班,是不是更有利發展?
廖:資源可能多咗,但係用乜嘢trade off返嚟?好似交流團,學校一向都有,去到意大利仲攞埋獎。去多啲、去遠10公里就代表增值咗?反而學生背景變得單元,對學生認識社會仲不利。
鄭:學校𠵱家取錄緊八成學生係Band 1學生,另外兩成係Band 2頭,見唔到開中文班嘅可能性。中西區另一間女校(英華女學校)都有百年歷史,都面對緊同一啲收生問題,點解我哋就企唔住?係唔係校董會力有不逮?

記:是否認同直資學校有較大自主權,如在國民教育一役,男拔、聖保羅男女中學都可倖免開科。
廖:其實開唔開國教取決於辦學團體,家長擔心津中受教育局牽制,但直資某程度都受教育局資助。如果學校覺得現有教育制度唔好而逃避,呢種明哲保身嘅態度,唔係我喺St. Stephen's學到嘅嘢。
鄭:就算有一日津中要開國教,學界應該團結一致反對,唔係獨善其身,閂埋門覺得「我哋好安全喇」。要記住上次國教科被擱置都係因為一大班社會人士、學校同學生去爭取,令政府讓步。

「每間學校辦學理念都唔同,St. Stephen's嘅女仔係多元發展、學做人、對社會負責任,學校唔係每年ensure到有一批窮學生入到學就叫盡咗責任。」

記:不少名校已轉為直資,聖士提反遇到嘅反對聲音似乎最大,對學校冇信心?
廖:每間學校辦學理念都唔同,有人行精英主義,St. Stephen's嘅女仔係多元發展、學做人、對社會負責任,學校唔係每年ensure到有一批窮學生入到學就叫盡咗責任。我哋去諮詢會前未有立場,但見到連諮詢都做得唔好,真係令我哋懷疑學校轉制的規劃。
鄭:學校話公開聽意見,但諮詢會上迴避問題,又搵支持轉制嘅校友同家長拍片支持,冇問反對嘅人。我哋係關注長衫背後的價值。

記:有觀點認為統一派位制度不公平,而轉直資可以更公平收生,從而令全港學生都有機會入?
廖:就算全港學生都可以報,但跨區過嚟嘅,都係有錢人。如果連西環尾住劏房嘅學生都未照顧到,咁就唔應該標榜想照顧埋全港學生。
鄭:學校話附屬小學淨係收到附屬幼稚園約50%學生太少,其實數字仲未計叩門獲取錄嘅學生。附小係會優先取錄呢批幼稚園生,所以最終係有70至80%入學。

記:不少家長都希望子女入讀名校,亦不介意節衣縮食交學費,如果你是家長,如何揀學校?
廖:我唔係家長,但「品學兼優」都係品字行頭。假如我屋企好有錢,都想子女見到人哋筆袋冇咁靚,會反思吓自己原來好幸福。呢啲都係學習機會,重要過去更遠交流團。
鄭:有人話我哋因為個女可以「世襲」入學,先擔心冇咗呢個制度,我冇諗過呢個問題,況且轉直資後都可能計分,學校更有自主權,可能都會計你係唔係校友。

mailto:[email protected]

【蘋果動新聞】Android App 修正版上架

回應讀者要求,Android App修正版改善記憶體使用情況,以及廣告顯示模式,即刻去Play Store下載啦!↓↓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