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行出哲學:完美,有可能? - 蔡東豪

毅行出哲學:完美,有可能? - 蔡東豪

看了由運動科學家John Brenkus寫的《The Perfection Point》,這本書問一個問題:運動成績有沒有極限?每日彷彿都聽到某項運動的世界紀錄被打破,所謂世界紀錄的意義好像不太大,看似是最高水平,卻很快被人超越。這本書以科學角度,從短跑到長跑到游泳到舉重,計算運動員最完美成績。
一聽到「完美」,讀者可能立即提出疑問,運動員的成績不可能完美,因為心理質素影響太大,而心理質素無從估計。這想法沒錯,頂級比賽中,最強的幾位運動員,全都有最fit體格、訓練充足、飢餓想贏的動力,分開冠軍和第三名很可能是心理。不過這本書尋找的,不是誰勝誰負,而是計算完美。心理質素不會助運動員衝破極限,只幫助運動員發揮應有潛能。

Sub-2馬拉松是烏托邦

特別有興趣看馬拉松這一章。這本書在2010年出版,當時世界紀錄是Haile Gebrselassie在2008年創的2:03:59,這紀錄在2011年被Patrick Makau打破,他做出2:03:38,快了21秒。世界紀錄比兩小時多出三分多鐘,一個很自然的問題,是有沒有可能打破兩小時關口?奇怪的是,這問題在長跑界很少人談論,好像沒有人在嘗試做sub-2。
作者提出一個研究,大部份頂尖馬拉松跑手都是在頭三次比賽,創出個人最佳成績,而這些跑手的運動員生涯中,最多參與10至12項大型比賽。馬拉松是一項體力消耗甚大的運動,不像其他運動,可耐性地慢慢進步。每一場馬拉松比賽,跑手不但消耗大量體能,也消耗意志。
業餘長跑者也能理解消耗的道理,意志對長跑當然有影響,但最終長跑是關於消耗體力的一門科學。作者舉出很多數據,證明現時馬拉松水平,接近人類極限。其中一個比較,是看10公里成績,作者計算,sub-2跑手的10公里成績,須快過25分30秒,但現時世界級紀錄是26分17秒,而且保持了四年。這47秒分別大至難以想像,過去十年,10公里世界紀錄快了24秒。所有人都明白,基數不同,這些紀錄不可能直線推算,從現在成績再推前1秒,比以前超越的1秒更難。
作者認為sub-2馬拉松唯一可能性,是找一個世界級中距離跑手,說服他放棄中距離,轉跑馬拉松,並且以中距離速度來練馬拉松,再配合最合適天氣、跑道、風速等,經作者計算,最完美馬拉松成績是1小時59分52秒。
作者認為sub-2,理論上有可能,實際上不大可能,因為欠缺誘因。當今頂尖馬拉松跑手全是非洲跑手,他們是職業運動員,主要收入來自賽事獎金,而不是創世界紀錄。創紀錄是高風險策略,可能輸掉比賽。頂尖馬拉松跑手壽命不長,他們珍惜每場比賽的消耗。很多頂尖跑手在比賽中段知道自己不能勝出,或會索性退出,保護身體,留待下場再搏。在可見將來,sub-2是烏托邦,原因是錢。
http://trailwalkerasphilosophy.blogspot.com

蔡東豪

Hit一o下,動全新
即刻去Google Play Store, 下載【蘋果動新聞】新版Android App: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

自力更新方法:
1)到 Play Store
2)搜尋「Apple Daily」
3)登入蘋果動新聞App
4)按更新,即可動全新

iPhone新版App,將於7月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