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腸癌都會出現非典型病徵。曾有不知自己乙狀結腸有腫瘤的中年病人,因鉀質大量流失致全身肌肉癱瘓;另有病人以為濕熱,持續數周大便「屙唔清」,檢查證實是第三期直腸癌。醫生表示,大便習慣持續改變逾一周應盡快求診。
記者:陳沛冰
外科專科醫生鍾志超表示,大腸癌是本港第二位最常見癌症,當中直腸癌病徵較明顯,如大便有血及黏液。結腸分不同部份,如乙狀結腸。結腸癌病徵不明顯,病人初期多是疲倦、胃口差及貧血,部份病人求診時已急性病發,如腫瘤穿了導致腹膜炎。
45歲後應做大腸鏡檢查
鍾志超表示,部份大腸癌會有非典型病徵,曾有一名約50歲男病人,持續數周肚屙,大便帶有大量黏液及屙水,病人沒有發燒及肚痛,以為「錯食嘢」或腸胃敏感,只顧工作而沒有求診。直至一天在家中「突然好似癱咗,全身唔郁得,要家人叫白車送入急症室」。檢查發現他血液中的鉀質較正常少約一半,立即為他進行靜脈注射補充鉀質。內窺鏡檢查顯示乙狀結腸有一個很大的腫瘤,屬第三期癌症。
腫瘤一般會分泌黏液,鍾志超指出,該病人腫瘤分泌的黏液含有大量鉀質,故隨大便排出體外,不少大腸癌病人血液中的鉀質會較正常少。鉀質低可令腸胃不適、肌肉無力,甚至引發心律不正死亡,若該病人沒及早送院可能喪命。
鍾續稱,另有一名年長病人,持續一個月大便燥結及帶有黏液,經常有便意但「屙唔清」,初時以為是濕熱及熱氣而向中醫求診,但病情沒好轉。其後因大便有血而求診,「用手探肛就摸到個瘤」,屬第三期直腸癌,腫瘤只距離肛門六厘米以下。他提醒市民若大便習慣持續改變逾一周,應盡快求診。
本港有近半大腸癌病人確診時屬第三及四期,當中直腸癌一般須做手術、電療及化療;結腸癌則須做手術及化療。大腸癌成因包括遺傳及經常進食煎炸食物等。
鍾志超指,曾有一名18歲少女,屬家族性大腸癌患者,腸道內有數百粒瘜肉,確診時已擴散至肝臟,最終死亡。建議市民45歲後應要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及切除大腸瘜肉,可預防惡化至大腸癌。
為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由今日起每隔周五,刊登由香港醫學會、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組成醫療組織「HELP」的〈健康智庫〉訪問系列。
Hit一o下,動全新
即刻去Google Play Store, 下載【蘋果動新聞】新版Android App: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
自力更新方法:
1)到 Play Store
2)搜尋「Apple Daily」
3)登入蘋果動新聞App
4)按更新,即可動全新
iPhone新版App,將於7月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