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港人港地的深層次矛盾 - 丘亦生

金融雲端:港人港地的深層次矛盾 - 丘亦生

首批兩幅「港人港地」被央企中國海外(688)成功奪標,引發了不少另類議論,過去傳媒對這類話題,大多聚焦麵粉價較預期孰高孰低,但今次不少報章卻標榜中標者的中資背景,更有形容港資地產商的缺席為爆冷。近期主導政治話題的「本土論」,莫非已燒到經濟層面?
土地政策從來敏感,但在其他事務,類似議論也有流露。早前通訊事務管理局公開諮詢應否收回3G頻譜再作拍賣,便因為中移動(941)事先張揚有意競投,而引來幾家流動網絡商的激烈反對,招來外界猜疑政策會否有為中移動度身訂做的嫌疑。

中資早活躍本港市場

怎麼忽然間連商界也好像放棄了自由市場的旗幟,唱起本土優先的調子來?查實中資在港經濟的參與,已有悠久歷史。今次港人港地的勝出者中國海外,更早於1979年在港註冊成立,就算在回歸前後,已相當活躍於本港的地產市場,與其他紅籌如招商局(144)、華潤及越秀等不時參與地產項目。
況且現時中資在港樓市未算主導,早前偶見雅居樂(3383)、越秀地產(123)、中國中冶(1618)的身影,但投入不算多。最值得注視的生力軍,則數年初夥拍新世界發展(017)的內地龍頭發展商萬科,兩家合作投得西鐵荃灣西站的項目,算是較大動作。
反而中資在其他經濟範疇的參與更大,必需品如食水食品等,固然有壟斷地位,在交通業的據點亦相當主導,例如中國國航持有國泰航空(293)近三成股權,幾條過海隧道則由中信泰富(267)及有重慶李嘉誠之稱的張松橋所瓜分。葵青貨櫃碼頭雖然是和黃(013)的天下,但若計及少數股權,則一、二、四、五、八及九號碼頭均有中資的利益在內。就算是油站,中石化(386)、昆侖能源(135)及華潤的品牌亦越開越多,位置也越來越靚。
至於金融業,中資的滲透亦無孔不入,近十年來已不斷兼併華資銀行建立橋頭堡,一間間有本地背景的銀行如嘉華、友聯、永隆等,都先後被中資銀行收歸麾下。在證券行的擴軍也是近年的主旋律,中信証券收購里昂證券,海通收購大福,亦令具規模的本地行買少見少。
中資銀行爭取內地生意本來就有優勢,故此在保薦及包銷新股上市的佔有率不斷上升,我曾經粗略估算,以去年最活躍於新股的二十大投行計,中資的市佔率已逼近四成。

憂慮源於不信任政府

既然中資在本港經濟的介入,其實從未減退,為何現在卻又變得敏感,連一個諮詢性質的金融發展局,也如此惹火?正如本版版主蔡東豪不只一次強調的溫布頓效應,作為金融中心,我們應該對所有資金一視同仁,只要他們跟從既定的遊戲規則,公平競爭,便沒有理由厚此薄彼。我認為,現時的牴觸情緒,更多可歸咎於對現政府的不信任,擔心他們以幾樽茅台,便斷送我們珍視的公平競爭原則,這才是深層次矛盾的根源。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Hit一o下,動全新
即刻去Google Play Store, 下載【蘋果動新聞】新版Android App: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

自力更新方法:
1)到 Play Store
2)搜尋「Apple Daily」
3)登入蘋果動新聞App
4)按更新,即可動全新

iPhone新版App,將於7月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