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br>iBond與QE分贓 - 丘亦生

金融雲端:
iBond與QE分贓 - 丘亦生

港府周二開售的第三批iBond反應不俗,更有估計指可能逾40萬人認購,由此可見香港對沖通脹工具的匱乏。iBond作為港府對市民的購買力補貼,雖然作用有限,總共也只可以保住300億元的購買力,與4.2萬億港元存款相比屬九牛一毛,但至少也可說是惠及普羅的一項措施。
查實很多政府政策,雖然各有不同的目標,但都有財富再分配的效果,iBond固然是一例,港府昔日安排領匯(823)及港鐵(066)上市,目標固然是改善財赤及營運效率,但其副作用,卻是推高交通費用及屋邨商舖租金。港府要求中電(002)提升環保,大量使用天然氣,令未來電費急升,客觀而言也會推高通脹壓力,而推高通脹絕對是不利小市民多於富人的動作。
正如不少宏觀政策雖然牌面都說是振興經濟,促進增長,但運行起來對社會上不同階層的影響不會是一樣的,效果往往是厚此薄彼,肥上瘦下。

美國放水 貧富更懸殊

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上月中在一個金融業會議的演說中,便提到整體經濟數據,可能與數字背後所代表的家庭所感所受脫了節。例如經過海嘯後連串刺激措施,經濟似乎康復了,但家庭財富的恢復,卻多集中於富裕階層,不少中產或低收入家庭的身家仍然下跌,弱過藥煲的更大有人在。
伯老關注政策的肥上瘦下影響並非無因,即使華爾街的大行,也開始認為,貨幣政策若加劇貧富不均,可能倒過來廢掉政策的效果。正如量化寬鬆本意是透過推高股市,製造財富效應,讓人在荷包腫脹下放手消費,但實際上美股與港股的情況相似,散戶這幾年的參與都低了很多,據2010年的統計,美國財富最多的一成家庭,已持有91%的美股及互惠基金,比例較十年前的85%大幅提升。因此美股上升的好處,社會頂層的所得是下面九成人的10倍,人均計算更高達90倍。
本來,按照量寬的路線圖,是透過刺激消費,令政策的好處散布開去,令更多人受惠。不過,傳統經濟學都講到爛,富裕一族因為身家上升而增加消費的傾向,從來就不及一般家庭,因此要促進經濟,把一元放於基層口袋,遠比放於名門望族的奏效。社會財富分配越不均,則整體社會的財富效應便越弱,投行瑞信最近便指出,這幾年聯儲局出盡力催谷的財富效應,正越來越冇料到。結果是,它要把美股越推越高,才能勉強帶來與以往相若的效果。

樓蟹未解決 難谷消費

就算樓市的業主分佈,不像股票投資般集中,但伯南克推高樓價的能力,顯然不及股市,不但樓價仍低於高位近三成,而且仍有大量基層未擺脫負資產,在他們未返家鄉前,他們也無法透過加按提升消費,於是連樓市的財富效應也大打折扣。財富效應乏力的量寬,解救經濟的能力有限,但卻加劇了貧富不均。
任何公共政策,都有事前設想不到的副作用,而對貧富分佈的影響肯定是其一,但很多時這些影響是隱晦的、潛移默化的,就如高通脹及零利率對弱勢人士的衝擊無異於打劫,故此很多所謂紓困措施,可能只是修正或抵銷現行一些宏觀政策的副作用,不可視為額外的着數。
伯南克最近返回曾任教的普林斯頓大學,向一班畢業生致辭,最精警的一段,正是說世界並不公平,即使一個真正做到能者居之的社會,依然好醜命生成,好運佔去成功很大的因素。他說這話時,會否念及自己的政策,正是造成不公平的根源之一。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Hit一o下,動全新
即刻去Google Play Store, 下載【蘋果動新聞】新版Android App: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

自力更新方法:
1)到 Play Store
2)搜尋「Apple Daily」
3)登入蘋果動新聞App
4)按更新,即可動全新

iPhone新版App,將於7月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