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九十歲時,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又寫了一本書:《阿爾弗萊德與埃米莉》(Alfred & Emily),這是父母的名字。內容是雙親的傳記,也得從上個世紀初寫起。就是一九○二年的夏天,一家銀行在租來大片的田野上舉行年度慶祝會,場內一邊在舉行板球比賽,另一邊的長桌上擺滿了美味的食物,小孩子到處奔跑,女客一面喝茶一面閒聊。年輕英俊的阿爾是個板球迷,球技高超,博得不少掌聲。太太們勸諫埃米莉去上大學,不該當護士,因為既辛苦又低薪。
但姑娘還是考上了護士學校。板球迷則進了銀行工作,他可一直喜歡牛呀馬呀,結果,寧願到農場去照料牲畜。農場主把他當親生兒子,還在農場邊建屋舍,讓小伙子婚後入住。果然,不久,阿爾結識了貝特茜,婚後生了雙胞胎,生活很愜意。至於埃米莉,在醫院中升為護士長,和一位醫生結了婚,可是那醫生因急病去世,留下大筆遺產。她過着富裕的生活,建了一系列的學校,幫助失學的兒童,完成助人的心願。
這就是作家寫的父母的傳記了。老實說,不見精采,自言自語似的流水賬,居然寫了百多頁。咦,不對,既是作者的父母,何以竟是兩個人的故事,而男婚女嫁,各有姻緣?不過我只看了半本書,還有百多頁未完。原來書的前半純是想像,那是父母年輕時的理想,女兒為達成父母的希望而寫,讓他們過幸福的生活,沒有戰爭、沒有災難。這本書的第二部才是真實的記載,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父親因此失去一條腿,在傷兵醫院認識了當護士的母親。他們先到波斯,後來又帶着子女到非洲羅得西亞,那裏只有叢林荒野、殖民地的困苦與貧窮、無眠的夜和病痛,沒有板球、農莊、大宅和遺產。作者就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第一部虛擬的世界;第二部峰迴路轉,轉出真相。通過細節,感情具體細緻,父親撑着義肢,攀山去看布須曼人的岩畫,他喜歡大自然壯麗的景色,常到野外看蜘蛛,和孩子們一起看星。母親呢,非常忙碌,如今每天一早,家門口就坐滿請她照顧的病人,她從英國訂購醫療用具,把度假的錢變成醫藥。她有一個衣箱,裏面精緻的亞麻布、喬其紗衣裙都蛀了,因為沒有園遊會和舞會。
還有人責成作家只能寫寫實的小說?這書啟示讀者:藝術之於現實,並不複製,而是創造。這令人想到之前麥克尤恩的《贖罪》,作家為自己早年拆散的鴛鴦,通過虛擬重新去成全。想像當然是藝術的好處,但人情練達的萊辛同時告訴我們:藝術不是為了提供假象,她替父母做的補償,有得,未必沒有失,這才是「真實」。而現實雖多災難,至少讓父母相遇相愛,產生了她許多的小說。幸福,仍須自己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