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第三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4218)認購開鑼反應熱烈!對比起去年發行的第二批iBond(4214),分銷銀行普遍錄得三至五成申購宗數增長,花旗更增長兩倍。中銀香港(2388)全球市場副總經理梁偉基預計,於如此熱烈反應下,今次每人獲派iBond手數可能會較上次少,有機會最多只穩獲派兩手。
記者:關穎欣
根據分銷銀行資料,滙豐及交行香港錄得逾五成申購宗數增長,中小型銀行如花旗及信銀國際,申購宗數則較去年分別飆升逾2倍及1.4倍。中銀香港首日錄得的申購宗數,較去年第二批iBond增加42%。
梁偉基表示,若假設巿場整體增長與該行相同,而有關增長於未來數日持續,第三批iBond最終或有超過40萬人認購,「到時每人可能只係分到兩手」。
他表示,觀乎過去兩次發行情況,認購反應於首一、兩日及最後數天較為熱烈,「中間幾日會靜少少」。若沒有極端情況發生,他預計申購宗數將較去年增約三成。
以去年33.25萬份有效申請計,今年或有43萬人申請,按此推算即申請兩手或以下,才可穩獲全數分派。
證券行首日認購額13億
除銀行外,證券行昨日亦錄得踴躍認購反應。
綜合六間證券行資料,昨日共有超過2.8萬個散戶認購iBond,計及現金與孖展涉資13.6億元。一通及信誠首日接獲的申購宗數,已與第二批iBond的總申購宗數相若。
一通集團行政總裁宓光輝表示,反應超符預期,「唔少人都採取人頭政策,拉埋姨媽姑姐一齊抽」。
信誠聯席董事張智威亦預計指,今次每人抽到的iBond或只能「一手起兩手止」。
入飛趨理性 人均11萬
雖然申購宗數明顯上升,不過或受去年第二批iBond每人最多獲派四手的教訓,今次巿民申購iBond時明顯「忍手」,入飛金額較為理性。
星展香港零售銀行業務零售投資及保險產品執行董事莊希表示,上一批iBond申購首日,平均每人申購金額為20萬元,今次已降至11萬元。
她指,最近巿場投資氣氛好轉,亦令巿民分散投資於iBond以外的產品,主要為股票及債券。該行首日申購總金額,較第二批iBond錄得單位數增幅。中銀首日申購總金額,則較去年的第二批iBond增長7%。
梁偉基表示,主要由於上一批iBond認購反應熱烈,每人僅分得三、四手,「所以啲客都就住嚟入飛。」大部份分銷銀行亦表示,平均申購金額為10萬元,即每人平均認購10手。
今次認購五手
郭女士:「頭兩次都有買,分到兩手,見佢派息唔係咁好就放咗,賺左千零蚊。今次認購五手,睇吓佢派幾多。」
幾十歲人唔買
張女士:「唔知喺邊度有得賣,我都唔識得嗰啲嘢,幾十歲人唔會買,貪字得個貧。」
Hit一o下,動全新
即刻去Google Play Store, 下載【蘋果動新聞】新版Android App: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
自力更新方法:
1)到 Play Store
2)搜尋「Apple Daily」
3)登入蘋果動新聞App
4)按更新,即可動全新
iPhone新版App,將於7月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