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支聯會撤下「愛國愛民」的口號,爭議逐漸平息。可是,依然有論者認為仍需杯葛支聯會維園集會。不滿支聯會,又或是不滿悼念六四被「壟斷」的心態,我明白。但到最後,共產黨害怕甚麼?他們就是害怕在這種風浪重重,百家爭鳴的時期中,民間群眾目標依然一致的狀況。
是次對「六四」的討論是一個很好的起點,透過「六四」探討「愛國」及「愛本土」的一些衝突,不但超越過去泛民建制持續多年關於「愛國」及「愛黨」的爭辯,甚至到探討着支聯會在香港未來政治環境的定位,都是相當大的突破。當然,這次討論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分化,甚至支持民主的陣營出現撕裂的情況,令某些朋友特別痛心。可是,我認為香港一直太少這樣的討論,民間有時候就像政府一樣,看到一些具爭議、有機會造成分化的議題,人人都噤若寒蟬,指為了團結,不應製造矛盾云云。意見不同、隱藏矛盾的團結,這個團結的假面具到最後一樣會被拆下,埋藏深處的矛盾越來越劇烈。真理是越辯越明,而公共討論的目的,就是讓各家意見暴露於公共空間,促進公民討論,從而得出多數人的共識,達致社會的進步。
然而在整場討論中,我們固然看到支聯會脫離民情的一面,但「城邦派」不斷「搬龍門」,一時在說要發起「勇武社運」,只有如「光復×××」這些「勇武」手法,才可令政府正視訴求,但在學民思潮上星期日的一場未有申請「不反對通知書」的遊行,理應符合他們口中「勇武」的標準,但他們又有沒有仗義執言呢?我絕對不是一名大中華大一統的支持者,但我亦絕不同意這種「口頭本土派」的意見。在我心中,「本土」就是需要以行動建構每個人對地方的歸屬感,對政治及社會有所感受,使其他人願意以行動實踐一種以香港為本位的價值,能共同付出,爭取社會利益,而不是一些動不動就以口舌招搖的所謂「本土派」。
無論如何,這次討論促成了整個社會反思香港人對「國家」及「本土」的理解,觸碰到平常甚少討論到的國族、本土意識的問題。可見的將來,這種的公共討論只會越加頻密,亦會越趨激烈,但願市民及一些前輩放下身段,勇於面對及解決分歧,推進公民社會發展。我深信,咒罵、挖苦在討論中無補於事,只有堅守心中所想,真理才能令肯定會越辯越明。
雖然天公不造美,驟雨連綿,但仍然無阻逾15萬名市民共同參與集會。集會開始下起大雨,人人開傘之餘,亦跟其他分享手上的傘,場面動人。這更證明了在本土及愛國爭議之下,無阻市民團結一致爭取民主的決心。
張秀賢
學民思潮發言人
Hit一o下,動全新
即刻去Google Play Store, 下載【蘋果動新聞】新版Android App: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
自力更新方法:
1)到 Play Store
2)搜尋「Apple Daily」
3)登入蘋果動新聞App
4)按更新,即可動全新
iPhone新版App,將於7月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