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廿多年的6月4日,我有不少的晚上是在維園度過,然這決定可和由來同一的主辦單位——支聯會沒啥關係,亦不因某主席或常委的號召和動員而有所改變。至於其時要喊甚麼口號,唱甚麼歌,進行甚麼儀式更不是重點,反正每個人大可安坐一處,靜默一夜,頂多就是接過義工手中的蠟燭時要講句「唔該」,然後身在燭海,心在當晚。
事實上,無論是風雨天氣,抑或政治氣壓如何,十年一日硬要擠進會場的理由,從來只有一個,就是為了「人」。
燭光下遇故知 彼此心照
當然,痛心欲絕的是,好些都在那一晚成了故人,或許是一片丹心的愛國青年,或許是愛護學生的京城百姓,最終都在血腥鎮壓下犧牲。直到此刻,他們在天之靈仍沉冤待雪,一日六四未得平反,屠城之責未有公義定案,國家政權都欠死難同胞一個謝罪;也欠人民一個交代。港人今日猶幸仍享言論空間,且能隨意表達心內聲音,若然我們都不懂珍惜在強國版圖內,唯一的自由福地,坦然無畏的為六四亡魂送上哀思,並繼續聲討元凶,我們實在愧對英烈,又如何能教其安息?
還有,就是為了倖存的民運人士和仍在世的死難者家屬,過往他們的錄像、聲帶或親身站台,總成了該年晚會的聚焦所在,畢竟他們痛失至親的傷悲和有家歸不得的苦痛,豈是旁人能夠感同身受。
天安門的母親們至今仍要面對專政的恣意迫害,連祭祀自己兒子這麼單純的悼念活動都遭受打壓,情何以堪?今晚,不聚眾,不集結,只是心想口說,卻不見諸行動的聲援,如何說得過去!亦惟有這樣,方能表達對母親們最大的尊重,可不是由人「改改口號」,為言論致歉就算。而丁子霖惦着的終究是港人能否放下爭議,為亡靈點起燭光。
心中惦着的還有一些同道中人,少不了當年並肩而戰的舊雨。昔日大家同樣血氣方剛,然歲月催人,生活更是磨人,有些銷聲匿迹,不知所終;有些縱然見面只談風月,不問國事;有些早識時務,見北風轉舵,今已貴為人大政協,做中國夢,發強國財。所以,每次能在燭光掩映中見到久違的熟悉面孔,且還拖男帶女,相互問好事小,彼此心照擊掌事大。另外還有這幾年認識的新知,尤其那些八九十後,其中有些六四事件發生時都仲未出世。不曾經歷,未有親睹,惟對「公義」、「自由」、「人權」、「民主」的追求,和廿四年前的年輕生命,並沒兩樣,所謂「薪火相傳」亦不過就是這樣。
而始終還要為最後一個人而戰,那個就是我自己,只怕有日「忘記」,今晚無憾赴會。
盧先亞
Hit一o下,動全新
即刻去Google Play Store, 下載【蘋果動新聞】新版Android App: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
自力更新方法:
1)到 Play Store
2)搜尋「Apple Daily」
3)登入蘋果動新聞App
4)按更新,即可動全新
iPhone新版App,將於7月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