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門大開:歷史在這裏沉思 - 添馬男

中門大開:歷史在這裏沉思 - 添馬男

港人治港,有人認為是本難讀的書。
香港管治之困難,在於過往成功是有特定條件,不尊重歷史及知識,注定撞板。英人之治術,並無留下檔案紀錄,只能像砌圖一樣拼湊而成。首先,英人原本只想在中國找尋通商,以香港作立足點,尤其是太平天國這場世紀內戰,生靈塗炭,長江流域沿岸城鎮破敗不堪,對英國茶葉貿易影響至巨。香港起初作為商貿據點,逐步發展出金融銀行業,滙豐銀行積極參與清廷貸款融資。香港是英人重商主義歷史產物,這是現代香港起步點。

民族救亡運動 求富求強

英人對香港是有一套經營策略,跟近代民族主義的中國分道揚鑣,當民國時代全中國捲入激烈反傳統主義時,高舉五四旗幟,香港則將前清遺老請到香港大學,成立港大中文系,保存國粹國學,也令香港與五四切割,與民族文化救亡絕緣。當五、六十年代中國又再陷入狂熱反傳統主義時,英人決定再成立一所中文大學,也看中了新亞書院錢穆,高舉捍衞傳統文化旗幟。英人經營香港人文化身份,背後當然有政治考慮,以免香港人捲入民族主義救亡運動之中,動搖殖民地政府認受性。
商貿與現代性是香港定位,在治術方面則將大英帝國殖民管治經歷應用在香港,早在盧押港督(Sir Frederick Lugard)年代,即成立香港大學那位港督,逐步實現就地而治(indirect rule),香港大學成立,有此管治考慮。英治時代香港蛻變成國際城市,有偶然一面,如49年後中國閉關鎖國,冷戰體系塑造了香港及三小龍工業化契機。但當中也有英人策略性一面,英治印度與香港最大分別,是英人在文化殖民政策有別,金文泰、麥理浩、尤德、衞奕信等總督,都刻意培植港人對傳統中國文化認同,而非殖民地宗主國文化認同。假如我們盲目硬套去殖化,結果並非去英國化,而是去中國化。回歸後教育改革,造成了香港新一代疏離於中國歷史文化,是最佳注腳。
也由於殖民地時代香港人身份構成中,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所以才令香港不至走上分離運動之路。今日強求政治認同,客觀上可能連文化歷史認同也失去,何其愚蠢!
六四是香港殖民地歷史上掀起一場最大規模的民族救亡運動,今日不少人已忘記廿四年前,內地各省市學生、香港學生高舉民族救亡旗幟,擔心中國會被開除「球籍」,要民主,要自由,反官倒,反貪污,是為了國家民族救亡,求富求強,不是因為核心價值、普世價值、人道主義關懷。當中轉變,實在值得深思。

添馬男

Hit一o下,動全新
即刻去Google Play Store, 下載【蘋果動新聞】新版Android App: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

自力更新方法:
1)到 Play Store
2)搜尋「Apple Daily」
3)登入蘋果動新聞App
4)按更新,即可動全新

iPhone新版App,將於7月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