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蝸居,城裏的植物也不例外!香港市區樹一來生長空間不足,二來竟用建築廢料種樹,難怪每逢颱風來襲,路旁大樹便紛紛倒下。年紀小如四歲的晴晴也知道,樹木被混凝土封死有多不合理,寫信表示要救救榕樹。但管理的公司指,工程時已在地面鑽了透水孔,附近鋪的都是透水度高的磚,以圖避過指控。被封死的五棵榕樹當然不會立即死亡,因為樹木會放棄受傷的部分,隔絕細菌傳染,但長期積弱的市區樹木,根本抵抗不了細菌感染,真菌蛀穿心變成行人的計時炸彈。塌樹,究竟是人為後果,還是自然過程呢?
樹木經日曬雨淋受傷,或被人弄傷,防禦過程十分漫長。人的傷口可以自己癒合,樹木被細菌和真菌感染,會啟動樹幹腐木隔間的機制(Compartmentalization of Decay in Tree, CODlT),增生細胞壁,原理就如劏出一間房,圍著受感染的木質,以免擴散至其他健康木細胞。被圍著的木質糖纖維,會慢慢被真菌溶解,最後成為腐木。不過過程不一定成功,細菌或會突圍,繼續蠶食至變成空心樹,最後甚至有塌下的可能。能夠成功用此方法抵擋細菌的樹種不多,香港常見的細葉榕,已是比較成功的一種。「啲人(有關部門)以為鏟得郁就係泥,大部分所謂城市土壤,其實係建築廢料為主。」港大地理學系講座教授詹志勇說,道路建好後要種樹綠化,但根本泥也沒有換,直接挖洞就種。生長環境差,樹木缺水缺營養,也令防禦機制失效,病樹一發不可收拾。
香港過去5年,每年平均種122萬棵樹,九成在郊區。市區的樹基本上由土木工程署、康文署、房屋署、路政署負責。一條行人路上的樹,責任誰屬從來不透明。技術上,發展局的綠化網站講解的種植方法,詹志勇則批評,連幼稚園也不如,「今時今日仲講天橋要種咩,路邊要種咩,呢啲係一百年前講啦,佢哋根本冇掌握到個技術。」現時當局多種本地原生樹種,如九龍灣的零碳天地,便種了40多種本地原生植物,希望將動物和整個生態引入城中。詹志勇指贊成這個理念,他指香港的亞熱帶氣候,高等植物數量琳瑯滿目,比全個英國要多;種什麼,種在哪裏也不拘,重點是栽種的環境。
記者:程詩敏
攝影:朱家俊、張栢基
愛地球 齊齊Go Green: http://green.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