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Art Basel結束了,很多人罵。公眾罵,收藏家也罵。客氣的罵法是:「Art Basel畢竟是一件好事,但是……」不客氣的則沒好氣地說:「以後不會再去。」
他們的矛頭均指向藝術商業化。然而,正如我在這欄曾經說過,Art Basel本來就不應叫「巴塞爾藝術展」,而應叫「藝術博覽會」,因為它是一個fair,是擺明車馬做買賣的。它不是威尼斯雙年展,也不是博物館。There is a seller, and there is buyer. If they agree, they trade. That's fair.
所以你指罵他們買賣藝術,是沒有意義、甚至unfair的,何況如果有誰想生硬把金錢的元素從視覺藝術中抽去,那整個生態便勢必分崩離析,結果只能有二:要不藝術家只能業餘,要不他們只能是不愁吃穿的有錢人。
問題是怎樣買賣法。或者說,在買賣的同時,怎樣可以做得更好。Art Basel既自稱是世界級藝博會,那它除了打出世界級買家、世界級賣家的牌外,手上還有甚麼?這才是關鍵。
我們就看看它有甚麼手牌吧。
Art Basel的非買賣活動,主要由對談、講座和今年新設的藝術家巡遊《紙雨》組成。前兩者合作單位有亞洲藝術文獻庫 (Asia Art Archive, AAA) 、亞洲協會、Absolut Art Bureau等機構,邀來嘉賓有中國藝術家張曉剛、北京公社創辦人冷林、本地收藏家劉家明、《金融時報》藝術版編輯Jan Dalley、著名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本地藝術家白雙全、黃國才、畫廊家Vivan Sundaram等。
至於《紙雨》則於展覽正式開幕當日在維港海旁舉行。巡遊由Art Basel及藝術家Arto Lindsay操刀,參與亞洲創作人有唐納天、Joao Vasco Paiva、鄭得恩、大友良英等。
結果是展覽入場人次為6萬以上。去年人數為6.7萬,主辦單位仍未透露是否打破上年紀錄,但據說今年參觀人數少了好一部份,與免費入場券派發數目大減有關。往年Art HK免費票多到你唔要,今年則一票難求。講座及對談等活動,主辦單位數字是「3天內14個講座共有1,000人參加。」
主辦單位力陳 「你有着數」
一連幾天待在場館,我不時可以見到穿校服的學生三五成群穿插展場、觀展及拍照。我不肯定他們是否得到Art Basel的邀請而來,因為許多香港人非常喜歡看「一班細路在藝術品前學習」的畫面。他們想,因為西方博物館如此,所以香港也應該這樣,藝術才能「發展」。或許主辦單位抓住了這種心理,於是找來他們做佈景板,以象徵「香港有前(錢)途」,但終究這只是陰謀論。事實是否如此?我無從得知。
然而,我大概可以肯定,Art Basel真的嘗試過摸香港底牌,推敲過應該做甚麼、怎樣做才能得到香港人歡心。其中一點他們揣摩出來的,是香港那微妙的本土情意結。一知道Art Basel要來,記者第一句問「香港有乜着數」,第二句問「有幾多香港畫廊」,第三句問「有幾多香港藝術家」,第四句問「怎樣幫助香港藝術發展」。香港,香港。即使連一向對藝術興味索然的港聞記者,也忽然關心起香港藝術的生存空間來。因為,如果能在訪問中捉到片言隻語,證明Art Basel其實在侵害香港藝術生態,他們就有文章可以做了。這其實不是藝術問題,是外資入侵的問題。
所以才會出現那近乎滑稽的狀況:Art Basel HK今年1月宣佈首屆畫廊名單時,費煞苦心找來美國Knight Foundation專責藝術發展的副總裁Dennis Scholl,以邁阿密居民身份,現身說法自從Art Basel 2002年駕臨後,邁阿密產生了怎樣的轉變?得到了怎樣的好處?我還記得那時候坐在記者席,一度以為自己參加的不是記者會,而是減肥套餐講座。「你都可以好似我咁,擁有美好身段。莫再猶豫,即打呢個電話號碼,與Art Basel聯絡。」就是這麼一回事。
主辦單位邀請Dennis Scholl飛越半個地球來港,不過是想告訴香港人:「你有着數。」我如此想。
你說藝博會是有錢人玩意,平民百姓不聞不問?你話我入場費貴?沒問題,我走出展廳搞 Parade,「讓藝術融入生活」(多麼cliché的一句)。
商業買賣以外 有兩件美事
各種手段,變化多端,千辛萬苦,無非是想說明Art Basel不只重視買賣。它也關心藝術發展,也關心教育,也在乎香港人怎麼想,也希望帶動學術討論。
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對於他們這種想法,我是深感認同的。Art Basel期間,有兩件事情我覺得非常美麗。第一,亞洲藝術文獻庫在會場找來學者梁寶山舉行名為「藝術勞動.打定輸數」的「演/講」活動。那是「演/講」而不是「演講」,因為在梁寶山談自己研究的同時,她也找來幾位本地藝術家在旁打麻雀。「演/講」內容直擊藝圈生態,講述其中生產與消費的關係,與Art Basel的天價藝術品直接對話。你當它是討論也好,諷刺也無所謂,總之它確實反映了Art Basel除了錢,還有截然不同的角度可以談。這是美麗之一。
美麗之二是早前本欄提過的辯論大賽。「市場是藝術品質量最佳指標」最終由反方勝出。辯論開始前有六成人支持反方,結束後數字跳升至七成三。其實這也是意料之中的結果,正方的論點要成立,實在太難、太難了。
這些美麗的聲音,應該要讓公眾更加聽見。我依然記得去年香港Artwalk,荷李活道的畫廊紛紛美酒小食待客,當然是蠢蠢欲動想向有錢人賣畫。另一邊廂藝術組織活化廳卻扶老攜幼,組團帶來油麻地街坊前往這高尚地區「搞事」。阿公阿婆吃吃喝喝,在畫作前指手劃腳,說些連業餘都談不上的評價。然而,這些評價卻往往真實誠懇,而且一語中的,最少比偽術藏家的「it's interesting」好聽得多。你以為活化廳是來踩場,來搞破壞?其實他們是主辦單位的合作機構之一。
Art Basel如果想說服香港,「你有着數」,大可不必高呼如何參加者眾,也不必找來減肥推銷員現身說法。他們甚至不必搞巡遊。只要一邊買賣,一邊凸出藝術市場以外,甚至反市場的聲音,已經夠好。
收藏家(water-fish)的酒會、派對,可以繼續,也請繼續,只要香港人能夠知道,他們只是藝術生態的其中一小塊,不多也不少。
楊天帥
Hit一o下,動全新
即刻去Google Play Store, 下載【蘋果動新聞】新版Android App:
http://bit.ly/appledailyupdate
自力更新方法:
1)到 Play Store
2)搜尋「Apple Daily」
3)登入蘋果動新聞App
4)按更新,即可動全新
iPhone新版App,將於7月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