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爆香港,我等早已看得麻木,兩個居港鬼佬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逼爆更形壓迫,卻很美。Michael Wolf和Romain Jacquet-Lagrèze愛死香港,二人同在舊區裏築巢尋找養份,看着香港這個大地盤,直至不剩一點舊物方休。
記者:邵超 攝影:陳永威、蔡家輝、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昂貴的租金殺了香港
著名德籍攝影師Michael Wolf今年因為《Architecture of Density》攝影集再版,再次引起國際關注,中國人說:「香港蜂窩住宅區:密集的建築佈局令人震驚」並有觀圖前「慎入」的溫馨提示,而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的標題是:「你相信香港人住在這樣的房子裏嗎?」擠逼都市、地產霸權,在港住了十九年的Michael冷眼旁觀,對此明白不過,直言沒有良好生活質素,是香港一大問題:「一個人必須脫離家人生活,才可以培養獨立的個性,昂貴的租金令一切變得艱難。」Michael在港經歷奇幻搬屋旅程,相思灣是噩夢:「一個原居民不停收地,用最便宜的建材和黑工極速建屋,這些惡俗品味的村屋就像蘑菇、病毒快速生長,我不得不結束鄉郊生活。」現在Michael安居於普慶坊一個近三百呎的高層單位,自稱「鷹巢」,最近剛又在柴灣工廈租下數千呎單位成立首個工作室,連他自己也覺得:「數千呎,在香港是奢侈品啊!」
逼爆都市多年來為他帶來振奮的視覺衝擊,出版過多本攝影集,題材包括街角樓、石硤尾邨100呎公屋單位等,比一般香港人還要了解老香港、低下階層的美:「我拍,因為那才是真實的香港。」他的直觀鏡頭引導下,視線定在問題的根本,我們不能裝作視而不見。
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及巴黎待過,Michael非常享受香港便利的生活、美味的食物等,還有庶民在都市裏練就出來的生活智慧,視香港為家,但他補充:「每天往舊區跑已成習慣,那兒的社區鄰里關係才是香港最真實的一面,若旺角、油麻地、太子消失了,香港於我而言已死,那時候我也該走了。」
抬頭解讀高樓的符號
來港三年多的法籍攝影師Romain Jacquet-Lagrèze,在大學主修多媒體和藝術碩士課程的他,畢業後到過美國和日本工作,2009年來港,先在佐敦落腳,着迷於大街小巷和露天市集的風情。現職平面設計,一幢幢住宅大廈,他都想成是線條與色彩的符號。在巴黎近郊長大的他,從小在森林裏散步時,就愛抬頭看天,來到香港,習慣依舊不變,只是現在映在他眼裏的,從原始森林變成石屎森林,《香港印象》副題「仰望都市新角度」便由此而生:「我真的很喜歡香港的擁擠,每幢大廈都是與別不同的,外牆髹上不同的色調,特別是舊區如佐敦、油尖旺等。」攝影集集結他以廣角鏡捕捉香港的天空線,足迹包括港九新界廿多個地方,Romain把香港樓群的壓迫感,拍出天與地的浩瀚氣勢,他說香港是如此嘈吵、擠逼,但一拐進巷裏,卻可以享受片刻寧靜。因為視覺嶄新,作品被定為《法國五月》節目之一,在尖沙嘴隆堡國際麗景酒店展出,展期至6月22日。
香港很逼,樓價也逼人瘋,Romain笑言一直不能置業就要離開了。先描述一下他現在的居家風景,場景是一個紅磡小單位,窗外六十至八十年代的樓宇混雜,牙籤樓在舊區裏插縫,拐過大彎往另一方向走,一個大地盤在平地裏炸出一個巨洞,可以想像屏風樓不久便會萌芽,加速舊區的新舊交替:「我喜歡有機的生命。香港的建築在很多外國人看來很醜,但巴黎建築美則美,高度劃一,卻很悶,香港呈現不同的建築風格,這樣才有趣。」問他有不喜歡香港的理由嗎?這位新鮮人說到地產的重大迷思:「我不明白香港的大廈,為甚麼下樓不能直達街上,要花時間穿過商場到地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