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字咁淺:韋小寶的奇門毒物 - 麥煒和

醫字咁淺:韋小寶的奇門毒物 - 麥煒和

根據《鹿鼎記》,韋小寶每次毀屍滅迹,只要用一小匙「化屍粉」灑在受害者身上,不消大半個時辰,整條屍身便會溶化成一灘黃色液體,渣都冇得剩。化屍粉製作過程十分簡單,大家只須回收屍身化成的液體,然後在太陽下曬乾,便能得出新一批次的化屍粉,不斷循環再用。
科學家曾猜測化屍粉是一種烈性硫酸,因此可以把肉和骨統統溶掉;但硫酸會在溶屍過程被中和,所以只能用一次,不符合化屍粉可循環再用的特性。芽孢梭菌(Clostridium)是一種厭氣性細菌,平日結成孢子,一遇腐肉就變得活躍,消化腐肉後,芽孢梭菌便會再次進入休眠狀態,生命周期跟化屍粉十分接近;然而,芽孢梭菌需要一年半載才能消化整個屍身,而不是化屍粉的一時三刻。
化屍粉的科學原理暫且按下不表。除了毀屍滅迹,化屍粉還有甚麼其他用途?筆者首先想到是廚餘管理。香港人每天棄置的廚餘超過3,000噸,《施政報告》建議的回收設施只能處理其中五百噸,實在是杯水車薪。廚餘和屍體一樣,都是生化物質,化屍粉當然能將其化掉,假使特區政府懂得善用這種技術,到時廚餘再多也絕對不成問題,垃圾堆填區更用不着擴建,勢必帶挈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的支持度大幅攀升。
香港地少人多,而且不是每位市民也有本事將政府批地變成私人陵園,對普羅大眾來說,莫講墓地,就連丁方一呎的骨灰龕位也得輪候經年。除了紀念花園或海上撒灰,特區政府可以鼓勵市民用化屍粉處理先人遺體,然後將粉末回收供奉,留待他朝自己身故時循環再用,代代相傳,這樣便能解決骨灰龕位短缺的深層次社會問題。從此,香港不再需要骨灰龕場,那些空置土地更可改建成公屋、居屋,讓香港市民生有所住,死有所往(行政長官和整個管治班子的民望有救了)。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麥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