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燭光會,今年因主辦單位的口號「愛國愛民」,巿場反應不佳,香港年輕人覺得這四個字老土,醞釀杯葛。
主辦人覺得很委屈,他們提出「愛國愛民」,或許一心想將這四個字的「話語權」從頭確立。然而,「愛國」這個詞彙,就像巿場產品,不再符合潮流。不但落後於潮流,而且帶有一股腐朽氣味。巿塲覺得厭惡,就是厭惡,聰明的人,從來不會跟巿場爭論。巿場說西,你千萬不要鬥氣偏要向東,否則吃虧必然是自己。
在潮流的世界,不一定都講理性。一件事情,一項商品,Out了就是Out了,沒有道理可講。
譬如香港從前有一份「華僑日報」,新聞取態健康,副刊風格正派,講文化,宣揚書畫藝術,但是有一天,忽然這樣辦報紙Out了,正如電影觀眾不想再看張活游吳楚帆了,如果還想再跟這個世界溝通,別無選擇,你必須改變。
「愛國愛民」這四個字,一點問題也沒有,只是今日已經跟華僑日報和張活游吳楚帆歸類了。不要問為什麼,只是同是暴露,今日的年輕人愛看周秀娜,不想再看狄娜了。
「愛國愛民」已經Out了,因為中國人越愛國越要移民美國加拿大,越愛國越要將子女送寄宿學校的英國。正如罵人「外國的月亮特別圓」早就Out了一樣,說人「崇洋」、「漢奸」,早就不再是「抹黑」,而是像呼吸一樣正常的品味取向,甚至是恭維了。什麼「愛國愛民」,怎會不是票房毒藥?
既不懂得如何「愛國」,更無資格「愛民」。中國話有成語「愛民如子」,「愛民」是中國皇帝的權力和責任。在西方文明國家,你做好一名公民就夠了,連英國首相也不必「愛民」,因為你是民選的,你向國民盡領導之責即可,正如一個打工仔,不必愛你的老闆,做好你份內職責就可以了。
中國文人生來十分沉重,愛國愛民?這個包袱太偉大了。在On-line時代,一切但求逼真,上路最好輕身,一切講感覺,感覺不對的,會受到唾棄。
正如一般豪宅或偽充的豪宅,不知何時開始,進門的賓客要把鞋子脫下放在門外,換上主家賓傭遞上來的一雙酒店帶回來的白海棉拖鞋。不要跟全香港的戶主爭論,鞋子脫下,放在門外,只穿襪子進門來等換拖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