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短炒iBond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短炒iBond - 李兆波

這是政府第三次發行iBond,目的是想活化香港的債券市場,亦為對抗通脹提供一個選擇。老實說,每人只有最多四手,而最普遍的是一手,即是一萬元,假設通脹平均為4%,那麼息率便是4%,一年每手收400元,每天一元多一點,可以打擊通脹的力量有限,買了四手的好一點,每天有接近5元可以用來打擊通脹。
近年的通脹沒有如2008年初時的6%或是90年代初時那麼嚴重,數字上是低了一點,但感覺不太良好,原因是食物的升幅驚人,以牛肉為例,去年差不多升了近倍,早餐牛肉通粉內的牛肉越來越少便可見當中的嚴重性,兩三年前是牛肉滿佈,現在是幾片,有些餐廳甚至指明只有四片牛肉。

奇異品種風險低回報高

買iBond當然不可以令你吃早餐時的牛肉變多,但有回報的東西,投資者當然是有興趣的,以現時的環境,有約4%回報而風險低的投資工具基本上是沒有,除了是內地的人民幣存款。人民幣始終是外幣,滙價不可能長期上升,息率也不可能長期高企。iBond是由特區政府發行以面值發行,是風險低而回報高的奇異品種。
究竟買iBond應該是短炒還是持有至到期?這視乎投資者的取態。買了以後,在一個月內賣出,可以賺上5%至7%,持有至到期,總回報為12%,每年約4%,視乎通脹的水平。即時賺較佳,還是每年賺較佳,真的見仁見智。對於普羅大眾,投資一萬元時,可以在短時間賺上500至600元,而且一年可能只有一次機會,是不錯的回報。只是我更喜愛把閒錢買入此奇異品種,持有至到期日,反正賣了套回來的錢以後也是放在銀行收零息。短炒iBond,反映了香港很多的投資者是在投機,而不是投資。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