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香港人有機會死得不一樣!
建築師吳永順繞着模型解釋:「人活到最後,想要的是甚麼?」那是善寧會正在興建的「善寧之家」,讓病人在這裏走人生最後一段路。三十個房間全部都有四百呎,連着山景或海景的露台,除了病床是醫療用床可以調整角度,全間房沒有一點醫療設施。
「臨死時,最想見的可能不是醫生,而是家人。可以和所有的家人見面,聽到:『對不起』,說出:『我愛你』,對病人和家屬都非常重要。」吳永順說,然而現在一般醫院,旁邊的病人不斷叫痛,醫生護士走來走去,一群家屬連站的位置也沒有,更難有空間好好說再見。
那甚至不叫病房,而是叫「家居單位」:有獨立廳房,家人連小孩都可以聚在一起,爭取倒數分分秒秒的相處機會;有廚房可以簡單煮食,讓食物喚起家庭回憶;有寬闊獨立的廁所處理嘔吐、失禁。「善寧之家」位於沙田亞公角山路,對開的白普理寧養中心,也是善寧會在1992年創建的,但裏面還是有不少醫療設施:「白普理的天花有路軌,可以吊住張床很快地移動。可這是方便醫護人員,還是方便病人?」
吳永順強調在「善寧之家」,主角就是臨終者。很多醫院見到露台會封掉,窗戶也不能完全打開,因為怕有病人跳樓,這些都是管理上的措施,但病人可以看見風景,聽到雨聲、風聲、小鳥叫,心情會完全兩樣。
還有,香港幾乎所有醫院都會分正門和後門,靈車一般都是由後門出入,和倒垃圾的一起,停車場也像臨時垃圾房似的。但吳永順堅持,靈車的出入口,和院舍正門口並排:「你從正門進來,死後也有尊嚴,離開時亦不需走後門。」
來到這院舍,都得正視死亡,不再避忌。殮房外有寬敞的房間,讓家人領取遺體時,也可以靜靜地告別。院舍並設有二千呎的「寧靜室」,可以舉行簡單的告別儀式,透過天窗,讓光線由高處射進來,安慰人心。
善寧之家建築模型
死了,就是回歸大自然,院舍設計嘗試和自然更融合。香港喜歡種不落葉的常青樹,貪方便打理,但這裏將會種的樹,都有花,會隨着天氣變化。整座院舍建在山坡上,三樓的病房推出去,經過一道橋,便是大花園,就是輪椅也可順着斜坡不費力地遊走。大自然是可親的,不需要等電梯、入電梯、出電梯。
但院舍也有人氣,地下和二樓都有會議室、日間活動中心,醫護人員、社工等都可以來上臨終照顧的培訓課程,善寧會長期提供專業課程、舉辦國際研究會,以後就會更多在這舉行。家人來到這裏,也有閱讀室、孩子有遊戲室,這裏不止有死亡,還有生活。
這樣好的環境,可誰是能夠入住的幸運兒?香港每年自然死亡的約有四萬人,這三十間房間,就以平均入住一星期計,一年也是大約一千五百人可以受惠。
善寧會執行總監黃順真解釋善寧會一如以往,只有能力擔當倡導者的角色,「善寧之家」希望是一個示範,提供體貼病人「心身靈」的全人照顧。入住的病人不論是甚麼病因或年紀,有醫生或醫務社工覺得適合寧養服務,都可以轉介過來。
建築費是賽馬會給的,條件是三十間「家居單位」,一半收費最多僅僅是成本的十分一。政府在2013年經營一張紓緩病床的服務,一天的成本大約是三千多元,「善寧之家」在2015年投入服務,十五張床會收取成本價,自負盈虧,另一半若以三千多元計,最多就是三百多元一天。
把錢花在最後的日子,可能勝過風光大葬。
「其實最好是可以死在家裏,我自己也想待在家裏。」黃順真說起香港五十、六十年代,人們也是在家裏過身的,小時便曾經看到住在荷里活道的親友,過身後由工人從窗口吊出來:「可是現在死在家裏,法律手續好複雜,黑箱車和警察來到,又會影響樓價,而且遺體平躺,也進不了電梯。」她說明白現在家屬只能急急把病人送去醫院,雖然這對臨終病人相當折騰,送到醫院情況稍稍穩定,便要出院,有點不妥,又要再送回去。
善寧會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家居的環境,離開時,家人都能好好陪着。
作者:陳曉蕾(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