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迷上了麵包機,各種款式的方包,天天新鮮出爐,對家中一眾麵包迷而言,真是福音,連我那廚藝精湛的印傭姐姐也興致勃勃,不時查問「提子包做唔做到?」「芝士包又得唔得?」預校好時間掣,早上搭正七時,一屋充斥着新鮮的麵包香氣,是一種令人感到幸福的味道,絕對是偷懶主婦如我的好幫手。
小朋友有小朋友的潮流,師奶界的玩物也會隨科技發展而流轉。曾幾何時,豆漿機的出現令人驚喜,省卻了很多重人手而且繁複到不得了的工序;然後是光波爐,可以不生柴火而天天在家中BBQ;但要數近期大熱,首推麵包機,只要看看面書內相關群組發展的速度,便知這股麵包潮流勢如破竹。麵包機早已推出多年,近月突然受到高度關注,原因很簡單:價錢夠便宜。過往動輒要花上千多二千元的產品,今時今日以超市印花、購買奶類產品的收條,又或信用卡優惠,三、四百元已可捧一部回家,人人可以成為大師傅。
用麵包機做包其實不比在街買便宜。以一磅方包為例,單計高筋粉成本已要四、五元,加上牛奶、牛油(我一家肥底,所以牛奶變清水,牛油改用固體菜油)、糖、蛋、酵母等,合共至少要花六、七元,若貪花巧加入提子乾、合桃、朱古力等,一機包的材料費可達十多二十元。但吃進肚的,全部經過精挑細選,不像坊間食品隨意摻雜,現今世代,連牛丸也可以沒有牛肉,食物安全的警號簡直是逼人回歸廚房。
美國飲食專欄作家Michael Pollan積極提倡回家吃飯的概念,認為一家人關掉電視圍坐在餐桌旁,是學習禮儀,和人分享、溝通的好時機,簡直就是民主意識萌芽之處,而為令一家人吃得健康,食物最好都是經人手烹調,而不是吐自工廠巨獸之口。問題是,總有像我這種廚藝不精的師奶,看見一廚房的油煙就會腎上腺素上升。麵包機是一個很好的介入點,連手工複雜如麵包的食物,也只需買對材料、依次放入、按掣,兩個多小時後便搞定,最重要是成功率甚高,麵包每升高一吋,小師奶的滿足感便多一分。到信心返來了,便可進一步試整造型麵包,譬如腸仔包、芝士火腿包等,先用麵包機做麵糰,跳過了最難控制的部份,餘下的應該易辦得多。今天在廚房踏出的一小步,相信可以鼓勵自己,逐步由工人姐姐手上奪回爐火的操控權。
小芊是我家的飲食專家,近日迷上了《時代雜誌》兒童版的「Super Science Book」,常常纒着我要做小實驗,麵包機正好成了好幫手。和她一起選購麵粉,量度每種材料所需份量,甚至單單把粉倒進機內,她都覺得有趣。對於一團白粉,為何靠丁點酵母就可以膨脹成香氣四溢的美食,這當中涉及的生物及物理知識,做媽媽的也要惡補一下才解答得到。可以寓學習於飲食娛樂,這是理想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