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人民幣成為城中熱話,大眾除了關注人民幣升值步伐外,政府及商界亦熱切期待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但究竟為甚麼大家對此趨之若鶩?對香港有何益處呢?本文嘗試從銀行的角度,看看離岸人民幣中心為香港帶來的商機。
近年離岸人民幣業務急速發展,其中一項便是離岸人民幣債券。截至5月28日,今年的離岸人民幣債券的發行量已達1,447億元人民幣,已達到去年全年的1,733億元人民幣逾八成。粗略地假設安排發債的銀行收取25點子的費用,單單發債這一環已為銀行業帶來3.6億元人民幣的收益,還未計及其後二手市場買賣帶來的相關收入。
同樣,離岸人民幣中心可以豐富本港的產品選擇,再以人債為例,除了衍生的其他產品,例如人民幣債券基金外,現時美元債券的入場費為10萬美元,人債則為50萬元人民幣,人債的入場門檻較低,可吸引更多投資者涉足債市。
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不單止為銀行帶來商機,亦會惠及香港的金融業人才。部份銀行現時已為人民幣業務設立專責部門或小組,這已直接為人才帶來培訓及就業機會,而且本港機構只是第一站,在經驗積累後,其他海外金融機構若想涉足離岸人民幣業務,自然會聯想到在港設立據點,甚至吸納本港相關人才,這對香港的金融業從業員帶來就業機會。
以上的例子只是冰山一隅,人民幣在投資、商貿以至融資等的潛力同樣相當優厚。既然好處顯然,接下來的問題當然是香港有甚麼優勢?
香港一直以來都奉行金融自由主義,並未有外滙管制法例,對各種貨幣的交易以至清算都持開放態度,在處理美元、歐元、日圓等等累積豐富經驗,加上本港稅制簡單、法制基礎又能與國際接軌,容易吸引海外企業透過香港處理人民幣業務;同樣,如果中國內地企業希望「走出去」,香港亦可望成為內企走向東南亞、以至全世界的第一站。
而且,業界在推動人民幣業務上不遺餘力,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例如早前金管局宣佈6月推出離岸人民幣(CNH)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定價,宣佈當日中信銀行(國際)便達成首宗基於該定價的利率掉期合約,可見香港銀行業在豐富經驗及技術配合下,可以迅速就人民幣提供各類創新產品及服務。
當然,不可不提的是香港背靠祖國,在許多極具意義的發展上皆能近水樓台先得月,例如國開行多次發行離岸人債,皆選取香港作為落腳點。
可以預期,在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持續下,人民幣在投資、貿易、融資等各方面的使用會日趨繁盛,香港若能把握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優勢,獲益是廣泛而深遠的。
陳鏡沐
中信銀行(國際)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