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入城,學生投擲磚頭,誰對誰錯?人民送水送糧,游說解放軍不要鎮壓,是改革希望還是管治危機?這些歷史片段24年後在學校舞台重演,演員和學生兩代人,對六四有不同詮釋。中學生說:「清場係一定要發生」;演員問:「鎮壓係咪一定要開槍?」
開放議題,留下空白,讓學生判斷,尋找真相。有學校忌諱,拒談六四;也有學校辦座談會,由劉霞、李旺玲談到天安門母親,從中國經濟發展討論到當前的道德、法治,讓學生反思,六四之後,中國會好嗎?
記者:王家文
六四舞台劇《讓黃雀飛》今年首次走進校園,馮志坤飾演學運領袖,阻止軍隊入城鎮壓,「如果我哋就咁放棄廣場,就係對唔住歷史」。走出舞台,他內心矛盾:「如果唔鎮壓,學生會做到乜嘢地步、對社會有乜嘢影響?但鎮壓係咪一定要開槍呢?」
馮志坤今年29歲,從小只知六四是學生發起的民主運動,遭政府血腥清場。當時他覺得「政府唔啱」。近年了解得越多,越沒肯定答案,「事實軍隊有開槍,民眾有攻擊」。
誰對誰錯,他說不清,但換轉身處24年前的木墀地,他可能也會照擲磚頭,「因為軍隊傷害緊人民,我更加明白點解佢哋(學生)會擲(磚頭)」。
六四當年,80後演員郭嘉熹8歲,「阿媽拖住我上街遊行,我問阿媽發生乜嘢事,佢話你大個就會明」。直至高中,他找資料,逐步了解,「曾有班人為中國發展而盡一分力,甚至犧牲。愛國精神唔係維穩、唔係搞經濟就係愛國」。母親每年出席燭光集會,六、七年前身體不適,他代母悼念,「每年聽到《血染的風采》都會喊,對我嚟講,係阿媽傳承畀我」。
「運動基於愛非恨」
觀眾是90後,70後演員楊國明有感近年六四討論多了,但偏離了方向。他記得六四20周年,建制派呂志偉質疑屠城說法,質疑港人捐錢令運動變質,「冇咗同理心,冇咗死難者父母嘅感受」。
楊國明是新移民,89年在港念中四,當年他對政治冷感,拒絕捐款,「望住個電視,等幾時會鎮壓」。直至出來社會工作,才知道六四是怎樣的一回事,「運動本身係基於愛非恨,結局係血腥同流血,呢個係基本事實」。如何評價,則「由學生自己去搵答案」。
今年如何悼六四
帶媽媽去六四集會
郭嘉熹 舞台劇演員
當我8歲時媽媽拖住我上街遊行,近年佢身體唔係太好,如果情況許可,今年我會帶番媽媽去六四集會,仲睇埋六四舞台劇,因佢想了解學生對六四有乜嘢反應。
六四24年,我們不想記起,但未敢忘記。
蘋果六四專頁: http://6471.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