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中環行動首次商討日6月9日在港大舉行,首批參加者五百人來自支持民主的泛民和民間團體,另有一百人以隨機抽樣方式從普羅市民中抽選,冀能更廣泛反映本港社會各個階層市民對未來普選特首的意見。
倡議者戴耀廷解釋佔領中環行動的理論基礎來自史丹福大學學者Ackerman and Fishin的「商討民主」(Deliberate Democracy),第一部曲搞商討日是糾集各方爭取民主的民間意見,以民主方式共同商議普選產生行政長官方案。今次是首次實驗,以後會再多搞幾次,規模愈來愈大,達成共識以後,最終會以電子公投或變相公投由全港市民表決。商討日的目的原意是補美國現行民主制度之不足,挪用過來建構香港市民的普選方案,未嘗不可,至少可以在國際上引起關注,增加宣傳聲勢。但商討日理論上是中立的,除了同意爭取民主外,不應有任何前設方案,作為支持者和參加者,我相信任何支持佔領中環行動的港人,都抱有相同的態度。
可是,在第一次商討日正要展開的前夕,便有報道指出,所謂真普選聯盟顧問學者盧兆興,將會以個人名義提出2017年普選特首方案,建議比早前備受抨擊最終承認違反普及而平等民主選舉原則自動收回的李柱銘方案還要保守反動,就是所有候選人未普選前先宣誓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基本法》的要求,並將入閘人數設為三個。對於普選立法會,盧兆興更倡議修改《基本法》,實行兩院制,將功能組別變成上議院,可以否決由直選議員組成的下議院通過的法案,只是每年次數有所限制而已。
對於有關的報道,戴耀廷等倡議者未見回應,是否默許在首次商討日提出,不得而知,但沒有斷然否決,已經廣泛惹起參與者疑慮。須知道,倡議者戴耀廷、陳健民以及盧兆興一類所謂學者,過去都曾經以普選聯成員的身份,與中聯辦秘密談判,達成的民主改良方案,不僅造成泛民分裂,更廣受支持民主的廣大民眾批評。事實上,以所謂「路徑依循」(Path Dependence)為民主改良方案鳴鑼開道的理論已經破產爛尾,早已悄悄不提,當作沒有說過。如果他們還有半點學術忠誠和羞恥心,在民主黨備受抨擊的時候,便應該站起來辯護,貫徹始終,主張2016年立法會選舉繼續各增加五席地區直選和超級區議員議席,以便理論上2016年後立法會有直選成份的議席超過三分之二,有利取消功能組別的議案通過。
可是,這群信口開河、不知廉恥的所謂學者已經集體失憶,對「路徑依循」學說隻字不提,今天竟然還好意思跑出來,借屍還魂,提出極保守反動方案,企圖騎劫佔領中環行動。
盧兆興建議普選特首的方案固然不知所謂,完全違反普及而平等的民主選舉原則,要求候選人未選先宣誓效忠,更屬除褲放屁,目的旨在取悅中共,變相接受《基本法》完全沒有列明的所謂「愛國愛港」條件。至於立法會實行兩院制的建議,更是炒冷飯和抄襲。早在2004年,目前貴為《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和充當中共輿論打手的劉迺強已經提出有關說法,盧兆興不過是拾人牙慧、東施效顰而已。
爭取民主是全港700萬市民的心願,佔領中環行動的倡議甫提出即受到廣泛迴響和支持,並非戴耀廷等人的倡議有甚麼過人之處,民主理論無懈可擊,而是客觀的社會實際效用發揮了聚焦效應,可以最廣泛集結社會上支持民主的力量。因如此,中共才會如臨大敵,開動所有國家機器和附庸力量,全面圍剿。
我們支持和參加佔領中環行動,不會接受任何前設的秘密議程(hidden agenda),只是基於一個信念。港人爭取民主是使命,無可推卸責任。基本的原則,就是無論投票權、提名權和被選權都要貫徹普及而平等的民主選舉原則,捨此以外,絕不妥協。
政治運動之成效,決定於社會力量的對比。佔領中環行動最可取的地方,就是可以集結群眾力量。但客觀政治形勢的發展,往往超越任何最樂觀的革命家。以目前的情況而言,今年參加7.1大遊行的人數,肯定在數十萬以上。人民已經不能再等,佔領中環行動隨時提前實現。由此觀之,不單盧兆興之流倒行逆施的方案可以休矣,戴耀廷等人也不能守株待兔,革命過後,才賊過興兵呢!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