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會死局 劣幣驅逐良幣<br>(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成名) - 成名

行會死局 劣幣驅逐良幣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成名) - 成名

張震遠及林奮強接連出事,作為治港權力核心的行政會議,職能及認受性備受質疑,隨時成為梁振英低民望下的陪葬品。為挽回行政會議的公信力,行會必須進行改組,短期內必須廣納人才入局,增加認受性,改變現時行會予人「用人唯左」的印象,否則只會劣幣驅逐良幣,令行政會議淪為「無議程便不用開會」的橡皮圖章。
根據《基本法》訂明行會的職責,主要是協助行政長官決策,但自回歸以來,這種職能卻不復見。就連來自親中派的曾鈺成也承認「今不如昔」,港英時代的行政局成員多為社會精英、領袖,發言具份量、「今不如昔」,雖然他昨日主動「修訂」言論,但也承認行會制度沿用多年,應把握落實普選的機會,檢討職能。
在港英年代,每逢港府有重大政策決定,均會由港督會同行政局作出,如果行政局成員大多反對港督的政策,必須記錄在案。這種明顯的職能,具備歷史因素,港督非由選舉產生,加上非華裔,在推行政策時,需先取得獲得行政局成員支持,並透過立法局達致共識,確保有效推動政策。在吸納成員入局時,除撇除極左人士,大致上用人唯才。
故此,由七、八十年代以英資財團為主,到回歸前彭督年代,就當時的行政局進行改組,財團色彩淡化,吸納的也主要是社會精英為主,無論能力及代表性等,均遠高於今日的行會。事實上,回歸後的行會成員越見親中化,用人唯左情況嚴重,部份成員更像是拉雜成軍的政界新丁,與以往行會備受政府高度重視、有審閱政策能力的機構分別很大。

主權移交後香港歷任三個特首,董建華年代尚有大法官楊鐵樑任行會成員,到梁振英一屆,行會部份成員明顯只屬政治任命,不但能力不足,品格審查也明顯出現大問題,最明顯的例子是容許張震遠在財困下,繼續審議港府重要政策,反映當權者對行政機關成員的品格要求極低,本身誠信也備受質疑的梁振英實在責無旁貸。
只要翻查資料,在殖民地年代,便曾發生有成員因親戚從事交通生意,在行政局商討交通政策時未有避席而最終被炒的事件,反映回歸前後當權者對行政機構成員的操守要求,實有天壤之別。
為挽回行政機構的公信力,行政會議改組事在必行,短期的改良方案,可吸納包括泛民在內不同背景的成員,但由於行會有保密制及需集體負責,就算行政長官願意邀請泛民代表入行會,泛民也會擔心在推行具爭議政策時,被迫服從多數,未必會冒險派人加入,故惟有吸納接近核心價值的人才「入局」,擴大代表性,才能真正落實行會的職能。
但長遠而言,行會的前景仍然悲觀,若未能落實特首普選,認受性及公信力固然繼續受質疑;若全面落實普選,行會的現有職能,最終也只會被執政黨所取代,成為歷史遺物。
記者呂麗嬋筆錄

成名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