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中央銀行行長都以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為榜樣,嚴肅慎言,木無表情;開口說話則艱澀難懂,像猜啞謎一樣。他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令人相信央行有規有矩,才能樹立央行的權威。
今天,這一套已行不通。央行行長講的是公開透明,不但在議息會議後發表詳盡聲明,還定期舉行記者會,還要經常出席公開演講及研討會活動。但最大的轉變還不在溝通方式,更在於實質的政策。當年格林斯潘最出位的做法不過是在兩次議息會議期間突然減息四分一厘,令市場驚喜不已。《經濟學人》還把格老捧為「護灘使者」(The baywatcher),及時救死扶傷。
可在近幾年,央行行長一個比一個出位,做法一個比一個出人意料之外。像蛋頭學者的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先是把短期利率降至接近零,再來一招量化寬鬆,大開水喉,還要加上購買長債計劃,好讓疲弱的經濟重拾升軌。向來被德國銀行家訓練得規行矩步的歐洲央行行長也稍稍越軌,除了把短期利率降至半厘以外,還豪氣的承諾動用一切可行的方法防止歐元區瓦解。
最激進,最厲害的還是日本新任央行行長黑田東彥。他一上台就宣佈提升量化規模,還要把日本貨幣基礎增加一倍,好令日本擺脫通縮。
讓人意外的是,央行行長越出位,經濟復蘇的越快,越有力。在歐、美、日三大經濟體中,美國最先擺脫2008年金融海嘯帶來的衰退;而日本反彈的力度最強,今年第一季的增長率就高達3.5%(以年率計),比美國的2%高。最糟的是規矩得多的歐洲,連續兩季衰退,今年能否恢復增長仍是疑問。從這樣的成績表看,央行行長想不離經叛道似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