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移世易】
據當日參與維權行動的利豐前員工披露,利豐近年生意明顯轉差,有客戶流失,故公司近年已零星減省人手,又把香港的部門調上深圳,要求香港同事回內地工作,但該批員工捱不住長途跋涉,大部份亦已離職,深圳總部更由今年初開始逐少地裁員。「這一行(採購代理)已是夕陽行業,外國客早已熟習在內地做事的方法,何須再要中間人?」
利豐年報顯示,集團去年儘管完成了10項收購合併,但整體員工數目仍按年跌4%,香港員工數目亦減少了3.5%(見表)。
客戶挖角自設採購部
有前員工指,利豐在2011最高峯時,曾月月出花紅,但近年生意明顯轉差,更不斷有客戶流失:「好像我們這一組,以前是管理四個客戶,到現時被裁時,只餘下Carter's一名客戶了。」不過,美國童裝零售Carter's由去年開始,亦在港自行設立採購部門,員工指Carter's從利豐挖角了採購部門高層主管,有主管亦跟隨過檔,自此Carter's的定單明顯減少。
據製造業業內人士透露,利豐收取廠商回佣費用向來是全行最貴,早令廠商怨聲載道,「情願關機唔開工都唔想接利豐單」,故不少廠商近年都選擇不再與利豐合作。
利豐管理層雖有意整合資源提升效率,但據員工披露,利豐採購部尤如由無數「小型公司」組合而成,每個小組都財政獨立但又互相競爭。分析員指這模式在好景時可增強企業競爭力,有利高速擴張,但低潮時卻變得難以整合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