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的慈悲<br>(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四歲的慈悲
(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報館經常收到讀者各式各樣的來信,四歲幼稚園生黃素晴最近傳來的一封信,卻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晴晴在爺爺家樓下看見幾棵小榕樹,樹根被水泥石春封住。她記得老師說過,樹要喝水;她擔心樹喝不到水,會死,覺得很可憐,於是叫大人想辦法救樹。
晴爸本來沒想過認真對待女兒的請求,但晴晴每隔幾天就追問他想到辦法了沒有;晴爸曾考慮向屋苑法團反映之類,但又估量對方不會理會,心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四歲女娃就是不肯放棄,不斷追問救樹計劃的進展。晴爸惟有建議寫信給報館,最後他是在女兒再三催促下,代女兒寫好投訴信。晴晴加上親筆簽名,上款畫了一個代表《蘋果日報》的紅色蘋果,下款畫了幾株表情很不開心的小樹和一個小女孩,把信傳給「記者先生」。
小孩子很直觀,看見其他生命受苦,不忍,就挺身而出,採取行動,而且鍥而不捨。小孩子不像成年人那樣思前想後,成年人看見周遭的不義,可能也會同情或憤怒,卻不輕易坐言起行,可能怕麻煩不做,可能沒時間不做,可能計算過做了也沒有用,又不做。
小孩子的世界,該做就去做,例如錯了,就該道歉。但在成年人的世界,尤其是官僚,即使是一個道歉,也要先考慮道歉是否等如承認錯失,承認錯失是否帶來法律責任,承擔法律責任是否就要賠償,結果卻忘記了人性的基本。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