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XX投資者之死 - 丘亦生

金融雲端:XX投資者之死 - 丘亦生

不知何時開始,但凡有一定規模的IPO,都會有XX投資者的身影,XX是投資銀行富有想像力的發明,可以因時制宜,填入相應的標籤,把投資者分門別類起來。XX一填入「策略」、「基礎」等詞彙,便恍如一個Q嘜認證,為新股注入活力,不過,這道板斧已生鏽,西洋鏡被看穿,XX的魅力已不比當年。
高盛上周沽清工行(1398)貨尾,套現11億美元,這次已是2009年至今六度減持,合共套現756億港元,與其2006年4月的入股價25.82億美元(約200億港元)相比,獲利555億元,七年有278%回報,相當每年複利21%,不只非常和味,甚至稱之為提款機也不為過。相信這筆投資,足以令高盛在後海嘯調節期中過渡得最舒服,不用像滙控(005)般要經歷多輪收縮業務裁員的陣痛。

以往Q嘜認證 如今光環褪色

想當年,工行建行引入高盛大摩等策略投資者(strategic investor),一來是希望借這些金融巨頭,為其上市帶來鍍金作用,減少國際投資者對投資在這些巨型國企的芥蒂,二來又確實希望這些新股東入股後,雙方可以共舞探戈,藉加緊合作幫手改革國企銀行的管治,以及帶來先進金融技術,提升競爭力,不致在日後開放金融市場時,毫無還擊之力。
事情總不一定向設想的方向實現,幾年下來,幾家國營銀行確實順利上市,但內地開放金融市場的步伐卻慢了下來,令策略投資者與銀行的合作碩果並未顯著,未幾更發生金融海嘯,內地對於華爾街大鱷的崇拜之情立時消失殆盡,國際投資銀行更加自身難保,昔日你幫吓我的關係,突然180度扭轉,國營銀行成為歐美銀行江湖救急的投奔對象。策略投資者結果變成策略提款機。
策略投資者這個名稱用到後期,又衍生出另一種XX投資者品種——基礎投資者(cornerstone investor),指的是那些既與新股企業無甚業務合作,但卻願意以禁售期換取優先認購新股的投資者,基礎投資者過去會被要求半年到三年的鎖定期。

搶去大量貨源 變闖關護航艦

基礎投資者與新股的關係,雖未至於像策略投資者般親密,但起碼也是表態支持,加上過去的基礎投資者,多為本港金融市場熟識的華資大孖沙,各有各的投資佳績支持,對投資者也有安神定驚的作用。
不過基礎投資者之名越用越濫,過去一些大型新股,只會撥出兩至三成股份供他們認購,但近年往往出現基礎投資者認去近半新股的情況。好像人保(1339)招股時,便有17位基礎投資者認購多達60%的新股。基礎投資者變質成市況不利下闖關的護航艦,惟昔日的Q嘜蓋印卻已變得黯淡,華資大孖沙也珍惜羽毛,不會輕易出手,令基礎投資者成為國家隊互相擦背的贊助行為。實質對新股的影響,除了收乾貨源外,其光環作用已所剩無幾。
無論是策略投資者還是基礎投資者,都一定程度倚仗名牌效應,但有時這些名牌效應只是表面風光。工業股通達(698)便是一個例子,該股去年底宣佈引入鄧普頓新興市場基金為策略性投資者,鄧普頓不但入股通達6.3%股權,其執行主席光頭佬麥樸思甚至在新聞稿中送上賀詞,怎知在3月公佈業績時已露餡,原來主席兼主要股東暗地裏向鄧普頓授出了一個認沽期權,保證其投資有15%回報率。鄧普頓的投資風險既然封了底,掛在嘴邊的支持便變得廉價。不了解背後有沒有另類操作,恕我只能對這些光環視若無睹。
我相信,久而久之,一個沒有任何XX投資者的IPO,才是成功的IPO。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