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海洋劇場的海豚及海獅表演環節,一直是海洋公園最受歡迎的王牌節目,隨着公眾對保育野生動物的意識提高,海洋公園飼養動物作表演用途吸引遊客的手法,近年不斷備受質疑,更有批評園方鼓吹的是「假保育」,保育為名,牟利為實。
人工繁殖做法遭炮轟
海洋公園近年成為自由行的熱門景點,為應付不斷激增的遊客人數,去年暑假期間曾準備將海洋劇場每日的表演場次,由最少三場增至六場。公園的做法惹起愛護動物組織的強烈不滿,批評園方要求海豚加場,是奴役海豚加班及將海豚當成奴隸看待,團體更發起到海洋公園正門外抗議。
海洋公園解釋指,一向因應遊客數目及季節,調整海洋劇場每日的表演次數,由三至六場不等,指動物的活動量不會因加場有所增加。不過,園方最終將海洋劇場表演場次改回每日四場,算是回應了外界訴求。
事實上,海豚等海洋動物除定期在海洋劇場表演以外,近年的工作量確是有增無減。海洋公園分別推出「吉祥物拍照時間」、「幕後之旅」及「豚聚一刻」等環節,安排遊客與海豚近距離接觸及拍照,以收取額外的門票收入。此外,海豚又被安排充當婚禮的證婚人,也惹來動物保育人士反對。
國際間已有不少國家或地區,陸續開始立法規定,禁止採購鯨豚類海洋動物作水族館表演用途。海洋公園引入海洋動物的做法,也備受質疑。
海洋公園辯稱公園內不少物種是自家繁殖,園方前年就成功透過人工繁殖全球首條樽鼻海豚,指海豚是自願接受人工繁殖。不過,人工繁殖做法也惹來保育團體炮轟,指園方將人工繁殖美化為自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