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成員林奮強和張震遠接連出事,進一步拖累香港政府已經低下的聲望。不過,行政會落得如斯殘局乃屬勢所必然,正常得很,跟梁振英用人不當關係不大。正所謂物先腐然後蟲生,當制度出了問題,出事乃是遲早之事,就等於說今時今日誰人坐上特首位置也是「死路一條」,因為政治制度「唔work」,任何人坐上去都欠缺認受性,市民都會傾向抱疑,於是政府施政總引來民間反彈。
說回行政會,回歸前的行政局跟回歸後的行政會可以說是兩碼子事,兩者有以下兩點最大不同:
首先,行政局成員是由公務員系統向來自英國的港督推薦,所以港督在來港前跟一眾行政局議員沒有任何私交,於是就沒所謂的「乜粉物粉」了。公務員系統推薦行政局成員的標準會考慮到他們所代表的「利益」,但這個「利益」不是個人利益,而是其背後的集團或是界別利益,同等重要的另一個考慮,就是這些備選人的社會地位和過往的功績,以反映出他們的能力。所以行政局的成員都是社會上的「精英」,能力既高,亦因為他們都是「有頭有面」而不會為蠅頭小利而冒身敗名裂之險。
今日的行政會,成員來自行政長官自己的欽點,今屆尤為突出,行政會成員絕大部份都是跟梁振英有良好關係的所謂「梁粉」,隨便說數名:張震遠、羅范椒芬、林奮強、張志剛。當然還有其他原因被選進去的,李慧琼乃中央重點栽培的新血,葉劉淑儀則是政治協商之下的結果。總之,他們入局,跟「精英」這兩個字扯不上關係。
笫二個分別點是,回歸前的行政局就等於是港督的內閣,又或者等於清朝的「軍機處」,權力非常之大,政策出自行政局,港督都會酌量依循。回歸後,實行「高官問責制」,政策出於各政策局,行政會淪為一個無實權的「吹水會」,沒了實權的行政會議員所求的是甚麽呢?這種局面之下就很容易吸引一班沽名釣譽入局只為尋求個人好處之徒,而行政長官亦以此作為政治酬庸,攤分利益,回報其支持者。既然行政長官分明是要回報自家,不去藉着此「官位」去撈些個人好處也就太不近人情了吧!就是這種格局之下,行政會招引了一班古靈精怪、三尖八角的政治炸彈進來。
在今天高官問責制之下,行政會已經失去實際功能,與其頴穿腦殼想着找誰進來填補張震遠和林奮強的空缺,倒不如索性解散行政會,一來目前每名行政會議員每月拿69,000元薪酬,解散行政會之後,就可每月省回過百萬元公帑;二來解散行政會,將一幫「騎呢怪」掃走,就等於為自己拆除政治炸彈,何樂而不為呢?
徐少驊
電台節目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