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守護皇后碼頭、抗議香港赤化、反對「殘體字」入侵、趕絕內地水貨客,到最近主張「勇武社運」,呼籲市民不到維園悼六四……都與香港本土派有關。本土派在2011年才開始冒起,但實際上,早於2007年,本土運動經已抬頭,但已衍生出不同政治光譜的分支。有第一代本土派社運人認為,城邦論倡議者陳雲近日的言論,已「騎劫」了整個本土派。
浸會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陳允中是本土行動成員之一。他表示,回歸後最早的本土運動,是2007年的保衞皇后碼頭運動。本土意識冒起,是源於回歸後,新生代覺得「香港是我家」,立志要守護這片土地的歷史記憶,「我哋定義嘅香港人,係好開放,只要你決定留喺度生活,就係一分子」。
陳允中續說,陳雲的城邦派本土論,則有很強烈的身份區隔性,「唔係喺香港土生土長,就非香港人;就算土生土長,主張關心內地政治,都係出賣香港利益、係港奸」。
事實上,陳雲也常批評主張對內地人包容的社運人是「左膠」、「大中華膠」。陳允中表示,這樣的本土定義相當狹窄,他說:「我哋講嘅係香港人,陳雲講嘅係香港族。係有啲騎劫咗香港嘅本土運動。」
范國威則以「溫和本土派」自居,他認為,陳雲強於建構理論,但近期的言論,主張身份認同政治味濃,「一講到身份認同政治,從來都要好小心,處理得唔好,就會有好強嘅排他性」。本報曾邀請陳雲訪問,他因事忙未答允。
本土派崛起進程
2006至2007年
派系:本土行動
代表人物:陳景輝、朱凱迪、林輝等人
關注議題及論述:
保育天星、皇后碼頭,認為香港是我家,不再是借來的地方,要保護歷史記憶
2011年
派系:香港自治運動、城邦派
代表人物:陳雲
關注議題及論述:
認為面對大陸龐大人口,若香港不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香港城邦格局必遭滅絕,損害港人利益。主張兩地政府「井水河水互不侵犯」
2012年
派系:溫和本土派
代表人物:范國威、毛孟靜
關注議題及論述:
范國威主打民生議題,認為中港應保持區隔;毛孟靜則反對普通話、簡體字,認為是中共的統戰工具
2013年
派系:城邦派
代表人物:陳雲
關注議題及論述:
在網上質疑支聯會今年的「愛國愛民,香港精神」口號,認為港人應培養與關注中國切割的本土意識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六四24年,我們不想記起,但未敢忘記。
蘋果六四專頁: http://6471.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