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渠王驕子 - 盧先亞

好不主席:渠王驕子 - 盧先亞

備受敬重的億萬富豪(殊不容易),亦為紐約市長的彭博早前在一電台節目,就美國青年就業發表意見,提出念大學可能徒費高昂學費和四年時間成本,尚會孭落一身債(其實貴為總統的奧巴馬咪係九年前才悉數清還學債),畢業亦未可確保將來就業能享相符的經濟效益。若然是資質平庸,成績一般的高中生,倒不如學師做水喉匠(我腦海即浮現詹Sir版的渠王)更為實際。起碼水喉匠的工作只能「現場實地」進行,不受工序外判影響,亦沒有機會被電腦取替。
他又同時指出,水喉匠的薪酬待遇比起不少學位持有人更佳。據其資料顯示,美國水喉匠的平均年薪可達5萬美元,即係39萬港元,而該國大學畢業生最新的年均收入亦只35萬港元。
至於本港大學畢業生,去年年薪約為18.5萬港元,而持牌水喉匠的人工,肯定唔只呢個價錢,皆因這幾天家渠因連場大雨出現淤塞,要勞煩師傅上嚟通渠,真金白銀清楚得很。

學位貶值 無助青年就業

「學歷與收入不相稱」已成普遍現象,市長那番儼如宣告「學位無用」的言論,不過是實話實說,惹起眾議只因觸動年輕一代,或所謂「貧窮新一代」的痛處。
先進社會的高等教育政策早見量化寬鬆,大學生供過於求、「人才」過剩,而本土職位更因全球化不斷流失到經營成本較低的發展國,往昔驕子光環不在,叫價自然不起。
一紙文憑縱可換取「滴滴尼」社會樂園的入場券,往往只能淪為卡通人偶、總務(即係清潔工或打雜)等閒角,向上流動乏力,前途似「咁」,讀過吓書的咪又係成了社會另一待爆炸彈。
「職業無分貴賤」以前本是用以安慰那些讀唔成或讀唔起書、迫於無奈要投身藍領勞動,惟靠「食力」方可維生的上輩青年。不過今日卻更適合贈予嗰啲莘莘學子,一心以為受過高等教育,就能搵到份「食腦」筍工,再保生活無憂,惜這想法已經不合時宜。
殘酷嘅現實係,「讀得書多」只是意味「讀得書」嘅人真係「多」咗好多,乜士物士通街都係,都未使計埋啲乜嘢副學士。過往高學歷的競爭優勢,有減無增,而大學生搵唔到工,又或不肯「屈就」的比比皆是。
若然大學畢業生都願做「水喉匠」,咁點會輪到啲高中生呢?不過面對經濟轉型、社會變遷,生活在直升機家長無微不至護蔭下的新生代,根本就沒做好心理調節,去接受今非昔比的入息和工作條件,或者紆尊降貴做份「粗重工」。
再咁落去,最後咪就連返轉頭想做「水喉佬」都冇行囉。其時怨氣再聚,戾氣遂生,若論對社會安定造成威脅,伺機破壞「河蟹」,幾時輪到「佔中」。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