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乳癌是本港婦女最常見癌症,每19人中就有一人患病。腫瘤科醫生表示,大部份病人進行切除手術後,需接受放射治療消滅癌細胞,但放射治療會增加患者心臟病風險。近年引入的新型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輻射光線由不同角度發射,能集中於腫瘤範圍,非腫瘤位置的輻射量大減60%,可減低對心臟的傷害。
記者:嚴敏慧
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表示,本港乳癌患者近年直線上升,1993年至2010年間確診個案,由每年1,152宗增至3,014宗,增幅逾一倍,平均每天有8名女士確診。他表示,57%個案發生在40至59歲女性身上,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3歲,與美國61歲及澳洲62歲相比,本港乳癌患者屬較年輕。
香港乳癌基金會曾分析本港逾7,000名乳癌病人,患乳癌最常見的高危因素,包括缺乏運動、未有餵哺母乳、壓力大及肥胖。羅振基表示,若乳房形狀或大小改變、皮膚凹陷、出現硬塊,甚至乳頭內陷,要立即求醫接受詳細檢查,一旦確診可盡快展開治療。
傳統治療無法調整劑量
羅振基表示,現時切除手術為乳癌的一線治療,病人之後要接受放射治療,消除癌細胞及減低復發風險。傳統放射治療照射角度有限,劑量無法調整,消滅乳房附近癌細胞時,有機會破壞心臟主要血管,如左冠狀動脈前降支,一旦血管硬化或栓塞,可引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等。曾有研究顯示,病人接受傳統放射治療15年後,由心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增加27%。
近年本港醫院引入較先進的放射治療儀器,羅振基指,現時流行的三維放射治療和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引致心臟疾病死亡率已大減,但仍有機會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及心瓣膜病等。該院去年引入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設有強度調控及內置影像導航電腦掃描系統,配合360度放射,輻射可由不同角度發射,集中於腫瘤範圍,不會傷及附近組織。
羅振基表示,曾有42歲女病人患上罕見的雙乳乳癌,局部切除後需進行電療。若是傳統的放射治療,為免心肺組織受影響,可能要調低幅射量,但使用新儀器則可集中治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