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 Minister!<br>(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 朱頌明) - 朱頌明

Yes, Minister!
(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 朱頌明) - 朱頌明

北大嶼山醫院計劃於今年秋季投入服務,但醫管局正面對醫護人手嚴重緊絀,令人擔心該院能否有效運作、服務東涌巿民。
英國BBC著名政治喜劇《是、部長大人!》(Yes, Minister!)其中一集,諷刺英國衞生部為削資,新醫院落成卻沒錢請醫護,惡向膽邊生,決定不拆圍板,假裝醫院繼續裝修,不收病人,但醫院內行政及後勤部門(院長室、人事部、財務部、保安、清潔等),一應俱全,行政人員也忙個暈頭轉向。之後幾年,醫院更屢獲殊榮,榮膺最衞生醫院、最少醫療事故獎、最低折舊獎等等,其實是因為全醫院都沒有醫生病人,是名副其實的「空殼醫院」!
上述故事只屬「得啖笑」,但醫管局醫護人手嚴重緊絀是不爭事實。因為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醫護人手流失率極高,亦無迹象「止血」。筆者每星期都一定收到幾位專科醫生私人執業的請柬,感嘆又有醫生「出走」醫管局。究竟可以做些甚麼,保住公共醫療這個「安全網」呢?

最近醫管局再次免試招聘外地醫生,這次似乎沒有惹來關注。還記得當初醫管局「請外勞」時,曾引發醫學會跟政府激辯,爭論的焦點,是醫學會認為外地醫生來港執業,必須應考本港執照試,但政府認為如果外地醫生之前所受的訓練,能與本港銜接(例如英聯邦國家:香港不少專科醫生今天還需要考英國皇家試,保持與世界接軌),又只限於在醫管局管轄下工作,可以免試。當時普遍的輿論傾向支持政府,亦有人懷疑醫學界有「保護主義」、排斥外勞之嫌。上述兩種立場,各有理據。但以筆者所見,卻苦有另一個結構性矛盾無法解決。先申報利益:本人曾任部門主管,深受人手短缺之苦。如能盡快補充人手,我是十分歡迎的。
有個看法認為,本地不夠人手的工種,如能輸入外勞,不但能維持運作,更能引入競爭、提升質素、減低成本。這個看法在很多行業可能適用,但搬到醫療討論,可能有點「想當然」、過於粗淺。良好的醫療服務有一個特殊性,就是它必須植根於當地的語言文化。病人看醫生,都希望見到一個「同聲同氣」的。筆者曾移民加拿大,當地華人雖熟悉日常英語,但卻視看病是一件頭痛事,因有時難以描述病徵、醫生解釋病情、又會覺得難以明白,所以筆者曾聯同友人,出版了一本「就醫良伴」,繙譯了一些常見病徵及疾病,協助當地華人就診。
醫管局聘請海外臨床醫生的其中一個必備條件,就是必須能聽及說廣東話。如此一來,矛盾就出現了。香港以外的醫生,能操流利廣東話的最大供應國就是中國大陸,但大陸的醫療訓練,與本地並不銜接。相反,能與本地訓練銜接的,是英聯邦國家,而英聯邦國家醫生中能操廣東話的,不外就是港人子弟。這樣說來,除非他們自己有家庭需要,試問誰會放棄外國的高薪厚職,或在先進國家受訓的機會,回流香港接受「on call 36 小時」的虐待?(註:英國醫生一星期的工作上限是44小時。)所以、如果要盡快用外勞填補空缺,一便是聘請大陸畢業的醫生、要不就是聘請外國人醫生,但恐怕大部份香港人,兩者都不會接受。所以醫管局即使有幾百個醫生空缺,每次請外勞,申請者都只是十個八個,杯水車薪,遠遠滿足不到需求。

要解決醫管局人手荒問題,必須像醫病一樣,從根源着手對症下藥。醫生出走醫管局的近因,是要經常通宵達旦當值,工作量遠超安全負荷,在精神不振的狀況下,卻要不停作生死決定,出了醫療事故就作制度下的犧牲品,如此嘔心瀝血地付出所有青春、卻鮮有深造及升職機會。造成這局面的遠因,是(1)醫療融資沒有突破,沒有足夠的誘因,將病人疏導到私營市場;(2)基層及家庭醫療涵蓋不足,未能盡量發揮把關作用,容易把小病都往專科及醫院推,造成人滿之患;(3)上述原因,令醫管局難以定位,變成來者不拒,以有限資源應付(甚至誘發)無限需求及期望。醫護被夾在中間,就像「一支蠟燭兩頭燒」,燃燒殆盡,不難理解他們求去的原因。
香港不再是殖民地,我們當家作主,為何讓自己屈就於二等醫療?亡羊補牢,如果我們能理性討論及落實醫療融資,重訂公私營醫療各自的角色,反思醫管局服務的優次,方能補得住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醫療系統,甚至在中國醫療改革中,扮演領導的角色。以為可以又低稅率、又可以做到無所不包、又快、又好、又平的公共醫療,實在是妄想。如果我們不摔掉妄想,那出現「空殼醫院」,就絕不是喜劇的橋段了。

朱頌明
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