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場排毒 24噸膠粒沖落海 <br>康文署稱「微量」懶理

球場排毒 24噸膠粒沖落海 
康文署稱「微量」懶理

【本報訊】康文署轄下20個第三代人造草地球場,每年有數以噸計、含鉛毒的膠粒被沖入大海,污染海港;估計過去10年共流失了24噸膠粒。康文署卻稱只有「微量」膠粒被沖走,不予正視,只在3個球場設有隔篩。環保團體批評康文署不負責任,應向公眾交代。
記者:盧勁業 廖婉薇

第三代人造草地球場的特點,是加了沙粒和膠粒,使質感、回彈力方面更接近天然草地。康文署自2003年起採用這做法,即在一幅特別纖維基底上植入人造草,並鋪上沙粒和膠粒,沙粒會沉底,面層膠粒直徑約兩毫米,經風吹雨打腳踏後將變得更細小。這些膠粒會被踢走或沖入場邊的水渠,倘渠底的去水口無阻隔,膠粒便會從公共雨水渠流入大海。
記者自上月起巡視全部20個球場,發現球場周邊都散落着膠粒,情況較嚴重的摩士公園,大批膠粒被沖到旁邊的硬地足球場;另一重災區九龍灣運動場,膠粒更遠落至離球場五、六米遠的巴士站,散佈行人路上;最嚴重的是馬鞍山遊樂場,水渠內滿是膠草、膠粒。

在馬鞍山遊樂場的人造草地足球場,大量膠粒連人造草積聚雨水渠內。盧勁業攝

隔篩無法貼緊渠底弧位

20個球場中,有13個球場的渠口位無遮無擋,4個無法目測,只有3個球場設有渠口隔篩,當中蒲崗村道的兩球場,使用了家品式的隔篩,結果因無法貼緊渠底弧位,令膠粒可從空隙沖走。
去年9月,由康樂事務工作者組成的康樂事務學會(亞太區),已向康文署反映膠粒問題嚴重,但該署只說被沖走的膠粒數量「微不足道」;該署高層更下令員工低調處理。

環團斥不負責任促交代

本報獲得的康文署內部電郵顯示,單是跑馬地的兩個球場,一年就要重鋪500公斤膠粒。以此推算,20個不同時期落成的球場,一年要重鋪5噸膠粒,過去10年就要重鋪24噸膠粒。每公斤膠粒費用約10元。
康文署回覆查詢時,最初僅說「只有少量膠粒流失」;在追問下,才承認跑馬地一年補充500公斤膠粒,但指該球場使用率非常高,並作為甲組足球訓練之用,因此補充膠粒次數較多,其他球場則毋須定期補充膠粒;至於其他球場的補膠量,署方則說無數字。
本報分別從跑馬地及蒲崗村道球場,撿走全黑色及綠、灰、黑三色混合膠粒進行化驗,結果顯示兩種膠粒均含有鉛毒,濃度分別為68ppm(百萬分率)及170ppm。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江卓珊批評康文署不負責任,即使去年接獲膠粒污染投訴後,至今問題仍未解決,任由膠粒沖入海港,沒有環保意識,敦促該署向公眾交代事件。
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強調,膠粒變成海洋垃圾後,魚類等海洋生物或會誤吞,如積聚在腸胃而產生飽肚感,會令生物停止進食而餓死。她批評康文署輕視膠粒對環境的影響,促該署正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