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人一般住院少於一星期,但今次故事的主人翁明叔,卻在病房住了接近九個月,病房同事與明叔日夕相處,真有點家人的感覺。
住院前的一天,他吃了一碟星洲炒米,但腸道負擔不起,有壞死的症狀,必須入院進行手術,切除大部份的腸道。明叔幾次進出深切治療部,生死一線間,由於明叔身材瘦削,一般造口袋並不適用,每天需要更換四至五次,每次更換時都要大費周章,而且每次更換期間明叔亦會感到十分痛楚。病房同事決定為明叔度身設計一個造口袋,經過一番研究,我們在造口袋加入一些防漏物料,果然大有成效,明叔一個造口袋可以使用數天。
每次和明叔傾談,我都覺得很舒服,亦很有得着。明叔出院了,他太太來電指明叔因為食慾不振,心情很低落。我們病房同事齊齊探訪明叔,鼓勵他積極面對,又拍了一段短片鼓勵他。後來,明叔重新振作,心情開朗,身體也好多了。最近,我們一班同事還跟明叔一家飲茶,看見他的笑臉和健康的身體,大家真的非常開心。
很認同一位資深同行所說,醫護的工作不應是單純的照料,而是人性化的關顧。在每天忙碌工作的同時,也千萬不要讓「心」走失。明叔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不僅是病人,更是朋友。當然,像明叔這樣需要長期住院的病人,在外科其實並不多見。
撰文:北區醫院外科護士陳文諾
醫管局護理情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