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有錯嗎?<br>(城市大學學生 劉慧君) - 劉慧君

愛國有錯嗎?
(城市大學學生 劉慧君) - 劉慧君

以愛國為主題的六四集會成為本土派與大中華派之爭,不但動搖了港人多年來對平反六四堅定不移的意志,更引來了港人對愛國情懷的反動。我不禁一問:愛國有錯嗎?
愛國,應從國家歷史文化認知的角度出發。我國過往數千年的歷史制度、文化文明、先賢哲理、人文精神等,都是令人着迷、欣賞和學習的地方,亦是當代中國在國際間建立軟實力的基礎。愛國,亦應從接納與包容的角度出發,使國民能從國家的歷史文化中自我反省,積極建設國家,使國家進步。愛國,除了是身份的認同,亦是對民族的認同。
誠然,中共從馬上取得政權後,以馬上治之的方式管治中國,種種的政治運動與鬥爭,把過往的社會秩序、道德規範破壞得蕩然無存,使中國的歷史文化陷入先所未有的災難之中。及後,一場人類歷史上古之未有的六四鎮壓,其兇殘的手段,徹底地把人民與政府處於敵對的狀態。港人亦紛紛與國家割席,以「香港人」身份自居,以來生不做中國人為志。「本土」、「自治」等觀念由此而生。然而,這種觀念是奠基於典型黨國不分的思維上。這樣的思維,是要讓中共的暴政抹殺中國悠久的歷史光輝與文化文明,是要使中共把黨國連扣起來的管治手段得以深化,是要讓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得以正統化。

昔日八九民運,一眾熱血青年、勇武學生就是懷着「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愛國愛民」的高尚心志,走上街頭,圖以血肉之驅,爭取民主,達致改進國家的理想。雖未有高舉打倒共產黨的旗幟,但建設民主中國的心,就是要結束中共長久以來一黨專政的領導地位。24年前的國人尚且深明黨國之別,今天我們又豈能走上黨國不分的回頭路?況乎,倘若今日愛國的情操需被否定,這豈非也間接否定了當年一場愛國性質的民主運動,否定了學生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否定了六四受難者的犧牲?
中國,並非共產黨的中國,而是屬於中華民族的中國。愛國理應是平反六四的基石。一個文明的大國,必須懂得面對歷史,而非試圖竄改欺瞞;一個負責的政權,心須懂得面對人民,而非藉意打壓。平反六四就具有這種歷史任務和民族意義。平反六四也就為了推進中國的歷史巨輪,繼承往日前人爭取民主的心志,使中國當今與日後的政權能面對自己的歷史與人民,走向真正的強盛之路,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沒有愛國為前提的六四平反,只會讓國民拋不開仇恨,原諒不了自己的國家。中國也只能永遠活於歷史的黑暗之中,走不上光輝的大路。

劉慧君
城市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