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窗戶 濃煙迅速攻陷

無窗戶 濃煙迅速攻陷

【本報訊】起火村屋地下樓層沒有任何窗戶,且拆走混凝土梯換上鐵梯,有專家認為無論設計及防火效應均欠理想,容易令身在密封地下樓層的人難以逃生,呼籲住戶裝修時切勿單純從美觀角度出發,亦應留意走火安全。

形成煙囪效應

有資深消防員分析,火場有沙發及膠箱,有足夠燃料助燃引發火警,惟當室內氧氣燃燒殆盡,大火便要往通風口蔓延開去,通往一樓的鐵螺旋梯空隙成為唯一燃燒氧氣的空間,濃煙沿梯口往上層擴散,形成煙囪效應,並估計鐵梯成為火場溫度最高地方,而單位溫度可能高達1,000℃,變相將唯一逃生口封死,當事人無法往上逃亡。
他續指,超過八成的火場身亡的死者,死因均是吸入過量二氧化碳,引致腦部缺氧死亡,鑑於丹桂村火場地下客廳設計不設窗戶,面積僅有300多呎,一旦在任何一個位置失火,濃煙已可迅速攻陷整個地下樓層,任何身處客廳的人被濃煙嗆醒時,已被密室黑煙分不清方向,不足數分鐘已可焗昏失去知覺,最終死亡。
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前主任許輝堅表示,私人樓宇樓層不設任何窗戶的做法極為罕見,他建議樓層沒有窗戶亦應加入抽風系統,以助空氣流通。許又稱,現時不少樓梯以金屬設計為主,混合木質、玻璃等元素,增加美觀效果,但他指金屬梯相比混凝土梯,一來傳熱度較石梯迅速,一旦發生火警,住客赤腳或爬梯逃生時,隨時被金屬梯灼傷,逃生無路,呼籲住戶改裝樓梯時亦要考慮火警因素。
就起火單位重裝金屬梯及密封窗戶問題,屋宇署發言人回應現階段未能評論事件,但按一般要求,任何私人樓宇改建或加建工程,除非屬可豁免審批的小型工程,否則業主應根據《建築物條例》聘認可人士向屋宇署提交申請圖則,方可進行工程,否則該改動被視作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