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一○九三至一○九四年(北宋元祐八年至紹聖元年),蘇東坡曾經任定州知州。雖然任期不過持續了一年,但就在這短短的時光當中,他親自設計並督造了「雪浪齋」。這個事迹,實在是建築設計史上必須該提的一筆。
事情的緣起為東坡居士在官署的後園發現了一塊大黑石,石上現有白色的紋路,這些天生的石紋很像水波,尤其與前代畫水名家孫位、孫知微筆下的「石間奔流」宛然相似。石紋凝固不變,倒彷彿水浪被冰凍住,於是蘇軾把這塊黑質白紋的大石命名為「雪浪石」。
然後,這位宋代重量級的文化人與政治家圍繞着愛石展開了「設計」活動,據他所撰〈雪浪齋銘〉的「前引」:「又得白石曲陽,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齋云。」蘇軾命工匠用一大塊細潔的曲陽白石雕成蓮花造型的大盆,將雪浪石豎於盆中,然後通過某種辦法在石的上方形成人工水流。關於這一人工水流的形態,〈雪浪齋銘〉明確言為:「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飛空漱其根。」由之可知,被「激」而成的水流在半空中拋出弧線,形成一道小小的人工瀑布,最終落在石盆內,將雪浪石環繞其中。也就是說,蘇軾製造了一具帶有活瀑的觀賞性山石盆景,一件立體化的藝術小品。
雪浪齋建成之後,齋主人很有興致的將此齋與齋中之設作為詩題,與友人、兄弟迭相唱和。他本人作有〈次韻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一詩,其中有云:「老翁兒戲作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顯示沖漱雪浪石的乃是一股呈拋物線瀉落的活流,衝力的作用讓盆中水面不斷激起水珠。蘇轍〈和子瞻雪浪齋〉詩也道是:「高齋雪浪卷蒼石,北叟未見疑戲論。激泉飛水行亦凍,窮邊臘雪如翻盆。一杯徑醉萬事足,江城氣味猶應存。」其中「激泉飛水」一說更是表明,蘇軾是把天然泉水一路引到雪浪石前,然後自半空拋落,形成「飛流」之勢。
今人也許懷疑,宋時有甚麼辦法可以做到「激泉飛水」?其實,這件事對於那時的人來說並不困難。最常用的辦法有兩條:
一是利用竹筒或木槽連成的「自來水管」。 把空竹筒節節相套,沿地面蜿蜒,或者用支架一路架設延伸,是古代中國極其常見的引水設施,至晚在唐代就已驚人發達,且運用普遍。著名的例子如白居易營建「廬山草堂」,就是利用這種竹管水渠把山崖上的泉水一路引到草堂的檐旁,於是終日都有一股銀線般的細瀑拋落在他居室的台階之畔。當然,定州地處北方,未必有大竹可用,但「刳木取泉遙」(宋之問〈靈隱寺〉),把一根根挖出通槽的樹幹接續起來,同樣可以得到引水管道。
另外一個途徑便是中國歷史上同樣廣泛應用的水車。只要在水流湍急的河道或溪澗上架設水車,奔湧的流水會推動水車自動翻轉不停,將水提上高處,瀉入預設的空中水渠,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自動供水的系統,將河水持續不斷地輸送向預定目的地。從文獻記載可知,唐、五代的皇宮,宋時的寺院,都曾利用水車製造人工瀉瀑。可注意的是,雪浪齋建成僅僅一年之後,蘇軾謫居惠州,曾督促當地人架設兩具水力推動的碓磨。在〈遊博羅香積寺并引〉中,他為這兩具水碓做出了很具體的規劃:「寺下溪水可作碓磨,若築塘百步,閘而落之,可轉兩輪舉四杵也」、「要令水力供臼磨,與相地脈增堤防。」根據這些議論可以瞭解到,他對於與水車相關的整套技術都非常熟諳,包括在溪道上加築堤壩,讓流水落勢更猛,由此增加奔流的衝擊力,產生足以推動水車轉動的力量。因此,在雪浪齋外的泉流上架設水車,再經空中水渠把水引到雪浪齋,是蘇軾完全可能選擇的方案。
總之,對於蘇軾以及他的同時代人來說,利用技術製造一個自動供水系統,讓雪浪石上始終飛流伏空,真的不是難事。所以我們這些自命的現代人不能因「未見」而「疑」蘇軾所述為「戲論」。
更奇的是,「名其室曰雪浪齋云」、「老翁兒戲作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高齋雪浪卷蒼石……一杯徑醉萬事足」諸句,似乎在提示,瀑漱雪浪石這一觀賞小品乃是安置在雪浪齋的室內,引流的水管穿越齋室的牆壁,嵌在牆壁高處的噴水口吐湧瀑流,所以室主人可以一邊安然品酒一邊欣賞自己的怡情作品。秦觀〈雪浪石詩〉亦云:「高齋引泉注奇石,迅若飛浪來雲根。」「高齋引泉」的描述更為明確,證明是齋室將泉水引入,在室內飛澆雪浪石。如果真如此,那麼,雪浪齋內便出現了「室內景觀設計」!
今日,在室內一隅開闢一方小池,豎一組山石在其中,配以嘩嘩的人工流瀑,乃是現代建築內部常有的景象。然而,早在九百年前,類似的景觀小品已然出現在文豪蘇軾(1037-1101)的書齋裏,大約要算歷史記載中的最早一例了。
如今,在河北定州市的雪浪亭裏,一方白紋黑石靜踞於蓮花石盆之內,據說就是「雪浪石」的傳世真身。在成為東坡居士的愛石前,這塊大石曾是「砲石」,其作用在於由拋石機——宋人稱為「砲」— —高高拋出,砸落到敵人的戰陣中。因此,雪浪石的三生三世中,前兩世都很不簡單,都與十一世紀的先進科學技術聯繫在一起。只是,在它的今生今世,那前兩世的光彩卻遭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