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講三十年 - 陶傑

戲講三十年 - 陶傑

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講中國新一代的經歷,一齣戲反話正說,或者反戲正演,看深一層,就知道講中國的社會現實,有一絲很幽沉的悲哀。
因為八十年代的中國,剛剛改革開放,那時在中國人的面前,像多項選擇題,有許多個可能,A,民主;B,經濟;C,人權;D,情感;E,品味。中國的領袖胡耀邦、趙紫陽在ABCDE之間,舉棋不定,或者在一張自助餐桌前,中國人想什麼都嚐一點。八十年代相對的「寬鬆」,在一九四九年之後,今日回顧,是一個最令人緬懷的時代。
「中國合伙人」從這裏開始,齒分三代,八十年代的中國少年最有理想,九十年代的最有野心,到二千年代的頭十年,直到今日,理想沒有了,剩下來的,只有憤怒。
「中國合伙人」講這三十年中國人心的轉變。一九八九年的「六四」,是為轉捩點。大陸政治審查,不可以有一幕交代,所以陳導演用一幕來過渡:男主角把一頭不羈的長髮剪掉:「就這樣,我的八十年代從此死了。」
不是從此告別了,而是「死了」,死了的是理想,死了的是一顆熱血的家國之心,死的,如果宏觀一點看,是一個知識份子的中國。
從此,中國沒有了知識份子,只有挾英文教學和MBA履歷下海的商人,中國死了之後,變成了今日的「強國」。中國跟「強國」,是兩回事,一個有信仰和價值觀,另一個只有錢。在一九九一年之後,中國的老家長鄧小平南巡,在ABCDE之間,共產黨迫全中國人選定了B──經濟,從此,「GDP壓倒一切」,污染環境,撈錢出國,造假食品,中國死亡二十年之後,崛起了一個暴豪的「強國」。
「中國合伙人」講的是這三十年,主題是一個「變」字。是變好了,還是壞了?是進步了,還是大倒退?是成長和成熟,還是走向毀滅?成住壞空,「中國合伙人」放的是喜慶的鞭炮,還是,如果你聰明,看出了一串亢奮的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