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一件件古董傢俬,不其然想起活地亞倫的《情迷午夜巴黎》:廿一世紀的我們愛50至70年代的情懷,50至70年代的人總說20年代最好,20年代呢?原來也在追溯着十七、十八世紀文藝復興的浮華和雕琢。
記者:容慧心 攝影:黃子偉
模特兒:Viktoria S. @Primo
服裝:wiwiwed Bridal Boutique
洛可可華麗變奏
十八世紀法國洛可可是文藝復興後的一股清流,風格淡化巴洛克的誇張,但仍保留着仔細的曲線美態,浮誇與簡約之間,是20年代最為流行的復古風格。一部1924年製造的施坦威路易十五世風格外殼M 型號三角琴,是當時美國流行的仿十八世紀法式家具代表作;「鋼琴仿照洛可可風格設計,以桃花心木作質料,油上很罕見的白色面層和金邊配搭,再加上全人手打磨的C和S流線鋼琴邊,每部都要特別訂做。」偉思拍賣總經理黃政指,除了鋼琴,另一張紅色的漆金靠背長椅,以金色曲線包邊襯托出紅色椅身,也是洛可可反對宮廷過度繁華的藝術變奏;而一盞洛可可風格韋奇伍德藍白碧玉細炻銅鎏金六臂吊燈,亦很明顯地拋開了宮廷大而隆重的燈飾概念,設計着重自然和實用性而不失貴氣。
除了踏入摩登的半簡約洛可可風,較早期的華麗十七世紀羅馬巴洛克風格,在20年代亦有很多追捧者。就像粉紅色椅身的木雕漆金扶手椅,它跟洛可可風最大的分別就是椅背的部份,「這張椅背特別高身,是較早期的宮廷坐椅設計,坐上去仍可看見很突出、很浮誇的雕刻,是巴洛克風格的特點。」黃政指出,這椅四隻腳連起的設計,凸顯了傢俬的立體感和層次感,亦是當時獨特的做法之一。
文藝復興繪畫喜歡以人像作主題,引申到家具亦多以人物繪畫作裝飾,尤其陶瓷花瓶及瓷碟等,都反映了那時人們追求真實的取向,20年代時,藝術家以人像為主,加入皇冠、花朵等獨立懷舊元素,創作各式各樣仿古製品。
古董保養忌潮濕
古董傢俬因使用上乘的材料製作,大部份都非常耐用,不過買回去使用和打理都是一門學問。木製的傢俬因為容易受潮,黃政建議室內濕度最好維持在50%至60%,香港天氣潮濕,有需要時應盡量開動抽濕機和冷氣。「這些古董傢俬收回來的時候我們已經打過蠟,用家買回去之後也可每半年至一年打蠟一次,但千萬不要使用任何清潔噴劑,這會損害木質。」除了木傢俬,留聲機在使用時也要格外小心,因為讀唱片的針如垂直放會很易折斷,所以傾斜30度是最佳的放置方法。只要保養得宜,近百年的家具都可以歷久彌新。
偉思拍賣(W Auction)及中信國際拍賣會(Sincerity Auction)古董拍賣
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26號華潤大廈3樓展覽廳
預展時間:2013年5月25至27日上午10時至下午7時
拍賣時間:2013年5月28日下午12時30分至下午2時
查詢: http://www.wauction.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