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狀元棄高薪厚祿轉職駕駛巴士的故事,的確是有點發人深省,思索着我們是否只顧生活就算。撇除有多個傳媒報道這個故事所衍生傳媒和企業運作的問題,嘗試以其一角度去看,這個故事也許要讓港人反思「先敬羅衣後敬人」以至「見高拜見低踩」的社會風氣,又或是對職業階層的觀念。
這篇報道能有反響,不過是先天的階級觀念而生的想法,終日認為狀元就該坐在冷氣辦公室安樂度日,而「巴士佬」這類體力勞動的工作就該是目不識丁的「粗人」所擔當。主人翁來個一反常態,又或者是認為他敢於紆尊降貴。說穿了都是意識形態對職業的觀念停留於千百年來封建制度衍生的所謂「傳統觀念」。即使純以現代的眼光,為何「揸巴士」予人一種卑微的職業印象,可能是月薪也只得萬多元,又沒甚麼晉升機會,所謂「打死一世牛工」。不過相反角度去看,要不是他們辛勞駕駛着龐然大物,你又可以順利的出門到港九各處去嗎?這種觀念在西方社會早就存在並形成對從事這類工作的人有着一份尊重。
時光倒流到昔日的香港,先放下普遍對「巴士佬」惡形惡相、粗聲粗氣的印象,社會上多少都有一點對巴士司機的尊重和欣羨。以往的巴士不但沒有空調,機械設備沒今天的先進,例如沒有坊間所云的「風油軚」,每次轉彎都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這也是巴士司機都是男性並通常身形魁梧的原因,這不是一般人容易做到的。另要提到當時社會上有一句口頭禪──若想生活好,必嫁巴士佬。箇中原因不外乎家屬證,使到一家人在衣食住行的生活問題上解決了其中一個範疇,少了一些生活壓力,加上當時物價不高而且物質生活較簡單,更是公屋、居民不缺,甚至顏成坤主理之下的中巴更會提供宿舍,日子的確過得自在。更是當時經濟環境仍在發展階段,不管是車衣女工或是洋行文員,在客觀的社交條件之下也沒有甚麼互不相容、看不起藍領或覺得白領是高不可攀的風氣。
但走回今天,十幾年來特區政府不斷強調「香港要轉型為知識型經濟」,以金融服務業為主導,使整個社會對職業司機之類所謂「一門手藝」或其他體力勞動謀生技能產生一種潛藏的蔑視態度;又或看着大學畢業生也只是在行人專用區做「易拉架小販」、售樓處「打街頭霸王」就是沒出色。其實我們是否該放下一些所謂理所當然的思想,認同眾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和喜好,該找來一個適合自己的崗位呢?當然,經濟和就業情況繼續如此下去,沒法找到自己的空間就只能繼續淪為被嘲諷的對象。不過,我還是認為若能從今天開始放下這種對職業的成見思想,該能為香港先產生一點正能量,也是不錯的!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