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囂港島,車來車往,午夜過後稍為寧靜,亦是夜遊單車友出動的時間,晚上十二時過後,電車停駛,電車路就變成他們的單車徑,任意奔馳,80後小情侶Hughes和Queenie,就最享受這時候的清風和寧靜。
家在港島區的兩口子,每星期都踏著摺合車,在熟悉的街道探索單車新路線。採訪當日,相約記者凌晨12時在太古匯圃等,借出一輛印著英國特色米字圖案的單車,便出發往銅鑼灣方向,踩電車路經天后、維園,再踩上大球場,以鰂魚涌海濱花園為終站,全程約22公里,看看手錶,不經不覺已是凌晨4時。
在缺乏單車徑的港島區,踏單車自然不會暢通無阻,不時閃避在身旁狂奔的通宵小巴和的士,不時經過休憩公園又要停車,「香港嘅公園其實好靚,譬如今天經過嘅匯圃、維園和海濱花園,晚上人流都好少,可以的話建議在某些時段,例如午夜12時後,開放給單車與行人共享此通道」,Hughes的建議可謂理想化,要得到行人的理解並不容易,當日即使我們在公園內泊好單車,進行訪問期間,仍然被一位太太勸籲,「你哋唔係喺到踩呀?呢到唔踩得單車架!」難怪有單車愛好者說,在香港踏單車好像做賊般。
港島區可說是沒有單車徑,港島東最長一條在鰂魚涌公園,只有640米,而灣仔區的只是兒童遊樂場。 Queenie盼望香港政府可以參考外國的做法,「日本或是內地其實都有很多綠道,踩單車嘅人就好似正常道路使用者咁,唔似香港,好驚旁邊有車會撞到!」 Queenie口中的綠道,不但是單車徑般簡單,還是一條自然走廊,串連各處的文化、景致、歷史、名勝等地方。內地珠三角自2010年開始就興建6條綠道,整個綠道連網長1690公里,串連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200多個地方,供行人和單車共用。
在香港,莫說是綠道,港島區要興建一條單車徑都困難重重。海濱事務委員會自09年起積極研究貫穿港島海濱長廊,同時考慮興建單車徑,可惜討論多年還不成事,目前仍在研究階段。主要原因是標準的雙向單車線,闊度最少4米,要興建便要犧牲一條行車線或縮減行人路,當局認為並不可行。
然而,Hughes和Queenie都認為,踏單車只是一項很簡單的健康活動,理應推廣,「你睇我哋唔係整副裝備,唔係為尋求速度,我哋純粹想放鬆,喺夜晚踩住我哋最鍾意嘅單車」。他們還把每次所見所聞,建立網頁分享,「希望多啲人睇到可以嘗試,其實踩單車都係好簡單,可以幫到環境」。所以他們還嘗試上班也踏單車,究竟是環保還是自討苦吃?留意明日 Green系列!
記者:鄒倩婷
攝影:江俊豪
愛地球 齊齊Go Green: http://green.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