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說起滙控(005),都認為從投資角度而言,CEO歐智華過去幾年係交到功課。畢竟環球大放水,令低息環境持續,這宏觀形勢非他所能控制,削減成本是短期最有效刺激股價的方法。不過,有朋友就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他覺得歐智華本人「好唔HSBC」:「佢應該轉行去做Private Equity(PE)好啲。」
PE通常委派一名turnaround manager到處於危機的公司,任務只得一個,就係要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執靚盤數,等PE股東賺最多錢走人。所以一名好的manager,最緊要無愛無恨,斬纜的斬纜,炒人的炒人,完全當切菜炒餸一般零負擔。不過,PE始終只是過客,唔會同間公司做人世,所以投資者對PE套現的IPO,往往存點戒心。就是擔心PE的短視,其實損害了公司長遠的盈利能力。
有朋友就講笑話,滙控早已瘦身瘦到變象仔,但下一個三年仍要用削成本呢招,他個人就擔心日後滙豐要淪落到喺自動櫃員機申請按揭囉。歐智華非常着緊股價,似乎仍想證明滙控仲係一隻增長股,而非單靠派息、專注效率的收息股。不過,如想獲調升估值,其他花招不太管用,只有尋找新收入增長點方為正途。
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