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李怡先生 (自由撰稿人 彭令昭) - 彭令昭

語李怡先生 (自由撰稿人 彭令昭) - 彭令昭

聽過一個故事,剛從《陽光時務周刊》離開總編輯崗位的程益中,他2004年曾遭廣州市人民檢察院拘留。畢竟是知識分子,習慣了自由,關押的日子始終不好受,思想徘徊於希望與絕望之間。有一次他的代表律師前來探望,離開前,他一個不小心,把手上的文件掉到地上,文件中間夾了一份香港報紙,大字標題報道程益中事件,程看到後,知道自己雖在四幅牆內,但他相信,牆之外,仍有關心他的人。這個意志,不多不少,撐着他渡過了五個月的不自由日子。
香港擁有的自由,不知為內地維權人士撐過幾多歲月。

不知甚麼時候開始那些舉着「香港自治」旗幟的人,會這麼留意六四燭光集會的主題,竟會因為今年的主題「愛國愛民,香港精神」,而呼籲香港市民不要出席六四燭光集會。
而長期關心中港台政治的《蘋果日報》主筆李怡先生,都竟認同這群自治派的網民,指「在香港講愛國均藏有愛黨的含意」,甚至提出「本土派即使六四不參與,7.1仍要上街」。可是在去年浩浩蕩蕩的反國教運動中,我們不是也常常強調的「愛國不等於愛黨」嗎,為何李怡先生可以視而不見?

不諱言支聯會今年集會主題實在老套,且對於台上某些支聯會常委以悲哀聲線朗讀悼詞感到毛管直豎。但我知道,我站在維園足球場點起的燭光,不是給支聯會常委看的,是給那些在中國仍為民主努力的維權人士而點的,也是留給歷史紀錄的。因我知道,現在除了香港,已沒有其他地方的人民,可以告訴在內地仍身陷囹圄,在海外不能和家人團聚的民運人士,他們沒有被人忘記。
李怡先生,請不要把那些自治派放得太大,香港人對內地的情感複雜多元,我們會痛恨自由行令店舖租金飛升,自由行人數多得街頭聽到普通話還多過廣東話,但同時香港人也越來越關心中國的民主發展,君不見六四集會人數越來越多,李旺陽事件竟有二萬五人圍堵中聯辦麼?我相信,六四故事需要本土角度,但同時也要提倡其普世價值,我們追求人民民主,有香港人,也有我們的鄰人。

彭令昭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