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中環】學者戴耀廷牽頭搞佔領中環,提出以萬人參與的商討日制訂政改方案,戴指商討日是佔中的「核元素」,但亦有人質疑程序太繁複「趕客」。商討日前身是「商討式民調」,早在14年前首次在港舉行,當年負責民調的政治學者陳家洛指,商討有效提升參與者對民主的了解和意識;受訪者在商討之後,對民建聯的滿意度即較之前大跌。
記者:林偉聰
陳家洛99年曾舉辦香港首次商討式民調,收集市民對經濟、身份認同及政制發展意見。計劃先從一個隨機電話民調中的800多名受訪者中抽樣,向百多人發出邀請,當年期望有100人參加,但反應未如理想,「要人全日坐喺度討論一系列問題,對忙碌嘅市民係好困難」,最終只有28人出席。
民調在港大舉行,參加者先填一份問卷,然後會獲發有關三個範疇的基本資料,之後舉行三場論壇,邀請相關範疇的嘉賓出席;參加者可向嘉賓發問,從而加深對議題的了解,每場論壇後均有小組討論,讓參加者充份表達自己的意見。最後,各人再做同一份問卷多一次,記錄商討前後的分別。
「質素高過電話調查好多」
陳家洛指參加者有不同年齡及背景,是社會縮影,但商討安排容許他們「平起平坐咁傾」,提升對議題的投入,「人數雖然唔多,但係個民意係傾過、諗過得出嚟,質素高過電話調查好多」。
有關政制的論壇,當年就邀請了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已故民建聯主席馬力,以及當時是自由黨成員的黃英琦出席,討論政制路向。比較商討前後的民調結果,參加者取態確出現變化,最明顯的是回答時表示「不知道」的比率下降,證明即使本身對議題不熟悉的市民,在獲得資訊後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意見。
民調另一發現是市民在了解政制利弊後,民主意識有明顯提升。例如在商討前的調查中,支持和反對功能組別的市民分佔29%及35%,商討後兩者差距進一步擴大,變成19%和44%。民調亦量度市民對政黨的滿意度,雖然民主黨和民建聯都有派代表出席論壇,但市民對前者的淨滿意度上升19百分點至正48%,後者就大跌48百分點至負89%,陳家洛認為顯示市民通過討論認清民建聯的親北京立場,因而對他們感失望。
最擔心政府及建制派打壓
陳家洛續指,調查當年談政制的心態是為07/08普選作準備。14年過去,普選仍未實現,但他認為佔中商討日吸引市民參加的客觀條件更好;他指佔中議題聚焦普選,時間上有逼切性,可刺激市民參與,又認為市民不再政治冷感,不會太計算參與的成本。他承認組織一萬人參與商討是困難的工程,但他擔心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府及建制派對運動的打壓;他相信一旦萬人商討成功,產生的方案會有強大感染力,「用咁多心機傾出嚟,一定特別着緊」,效果非一般遊行請願可及,他亦相信長遠可建立參與式民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