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指,因2005年《星期日檔案》而廣為人知的「隱蔽青年」阿源要結婚,消息令人鼓舞。自阿源的個案曝光後,隱蔽青年便成為重要的通識課題之一。
‧何謂隱蔽青年?
(1)雙失
雙失即「失業和失學」。事實上,隱蔽青年不一定雙失,只是雙失青年常感前路茫茫,挫敗感令他們開始不敢面對現實,怕與人比較,故更難投入社會。
(2)自我評價極低
隱蔽青年承受挫敗後,易有鬱結,如果得不到排解,例如他人的鼓勵或開導,自我評價便會慢慢降低,開始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沒有任何優點,只有一堆又一堆的缺點,自我形象會十分低落,自尊心也會受損。阿源當日給人最深刻印象的兩句說話「我覺得自己是零」以及「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正正反映其自我評價極低。
(3)不願與社會接觸
由於自我評價與自我形象日低,這種心態慢慢會影響到日常社交。隱蔽青年開始不願意與外界接觸,覺得社會根本不接納他們這種「失敗者」,於是盡量不外出,拒絕與人接觸,失去工作及讀書的動力等,慢慢過着真正的「隱蔽」生活。
(4)沉溺網上世界
很多隱蔽青年也有沉溺網絡世界的特點。由於他們在現實中自覺是「失敗者」,自我形象低落,自信心嚴重不足,便影響到日常社交。但在網上世界,所有社交障礙都不成問題,無論問題出於樣貌、身形、談吐、才能等,在匿名和非面對面溝通的網上世界裏,都不再成為交往的障礙,一個人甚至可以在網上創造另一個「完美的我」,以簡歷甚至假資料示人,隱蔽青年藉此重拾信心,慢慢便會沉溺網絡這個世界。更有些隱蔽青年雖在現實被視為「失敗者」,但在網絡遊戲世界因為打機出色而成為「英雄」,更令他們難以自拔。
‧隱青欠的是認同和機會
簡單來說,隱蔽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問題不限於青少年,不同年齡組別的人均有可能成為隱蔽人士。一般來說,任何人士持續三個月與社會、家庭、朋輩及社區都無任何聯繫,人際網絡薄弱,害怕或拒絕與人接觸或交談等,均可視為受到隱蔽問題困擾。
有分析指,東亞國家隱蔽青年數目上升,原因是他們的學歷越來越高,但就業市場未能配合,被迫賦閒在家,慢慢便成了隱蔽一族。
另外,青少年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認同,日漸氣餒下,自我評價也會越來越低,更有機會成為隱青。其中一個個案顯示,該隱蔽青年升讀了一間第一組別的傳統英中名校,由於校內競爭大,該少年的成績一時未能追上。當這個少年努力去嘗試改進,卻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認同──大家只着重最終出來的成績,卻沒有人欣賞該少年付出過的努力以及嘗試求進的決心,令他受到更大打擊,自尊心低落,最後過着隱蔽的生活。
無可否認,青少年時期是處於非兒童又非成人的尷尬階段。種種研究反映,青少年處於這個階段最需要他人認同和扶持,而每一個成年人其實也曾經是青少年,這種心態並不難理解。要減少子女成為隱蔽青年的機會,學校和家長必須給予更多鼓勵和支持。須知道,量度一個人的價值有很多把尺,而非單單以成績論英雄,學習欣賞青少年的長處,同時協助他們改善短處,才能助他們克服種種成長挑戰,培養健全心理去面對社會種種難題。過份溺愛與過份責備,也很易令青少年走上極度反叛或隱蔽兩個極端。
好像阿源,當他獲聘後,慢慢也找到自己的價值,從而「脫隱」,必能重新投入社會。隱蔽青年需要的,往往是外人的鼓勵和認同,以及一個認識自己價值的機會。
撰文:葉一知
通識科名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周二至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