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會成員張震遠創辦的商交所因入不敷支交回牌照,更捲入商業罪案受查。撇除商交所政治及受查等問題,在商言商,專門做商品的交易所在香港有無存在價值?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深信,香港要坐得穩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無論是交易所、交易產品,都要有所突破。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問:Joe,對於商交所被證監會收回牌照,你怎麽看?
答:我其實是覺得有點可惜的,因為香港最近十多年的金融發展,除了開拓中國的生意之外,主要都是集中在股票這種資產類別,在其他的金融資產仍然處於初步階段。我最近在金融發展局的工作中,提過香港需要把我們的金融廣度拉開,讓我們的金融中心可以更有能力度過未來波動的金融環境。
如果你看紐約或者倫敦,他們在商品、債券、外滙、房地產REIT等等的深度比我們真是發達很多。當然這是需要時間的。發展一個商品交易所是非常困難的,相對股票交易所難度大很多。
以股票交易來說,基本上股票如果在這個交易所上市,投資者想買這家公司的股票,他們只能到你的交易所買,相對是一種monopoly。你有辦法吸引公司在這裏掛牌就贏了一半。但是商品不一樣,這是一個全球競爭的行業,你要買黃金的期貨,你有很多選擇。這變成一個講究規模、流動性、交易成本的遊戲。商交所要成功,難上加難。
內地商交所 地方政府支持
問:最近幾年在中國大陸不是有很多商品交易所的出現嗎?他們是否成功?為甚麽香港搞不起?
答:大陸的交易所正處於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除了幾家大的交易所以外(例如上海、大連),確實是有很多新的交易所的創立。他們大多是專門做某一種商品,而且是做現貨。很多是由那種商品最大的生產商和買賣方做交易所的大股東,也有當地政府的支持。這樣他們有一定的貨源和流動性去運作,比較有把握創業。你可以想像他們是把平常場外的交易搬到一個比較規範的交易所而已。
此外,由於人民幣的兌換限制,在中國內交易的人民幣不能輕易出國,大部份內地資金找對沖及投資機會,也限於在內地市場。中國有幾百間商品交易所,大部份由不同市政府持股,我相信,市場仍有待整合,但整合將會是漫長的過程。
香港商交所的股東和管理層肯定是看到大陸需求的潛力。香港要受惠中國的機遇,並非易事。因為人民幣的兌換限制,中國商品交易依然是「封閉」的市場。香港要發展其他投資產品,很需要中國證監會等內地監管機構願意開綠燈。一旦中國對商品需求獲得釋放,中國的商品交易量將會走向全球,中國商品交易所也要面對全球的競爭。
問:商交所總算是傳統的交易所,會不會是走錯路,應該去開發黑池、高頻交易等,會更有機會?
答:我相信他們的原意,是知道要發展有特色的產品,例如開創在中國大陸交收、以人民幣定價的商品期貨產品,搶先建立critical mass。但可能最後因為某些原因,做不到這些差異化的產品。只要能做到適當的投資產品,中國的市場絕對容得下多一家交易所。
坦白說,交易所創業的確越來越難,過去十年,全球也沒有一家新的交易所跑出。2000年,全球有29家主要交易所。但經過收購整合後,現時只剩下7間主要交易所。交易所過去透過併購,統一交易平台,節省成本提高盈利。
事實上,交易所收購後以成本協同效益(cost synergy)發展,多於以交易收入協同效應發展(revenue synergy)的交易所約3.5倍。商交所發展一個新的交易所其實是逆大勢而行。
香港要升呢 須打造新產品
問:長期而言,你如何看中國對商品需求?
答:中國對各類入口商品,仍有很大的需求,海外及內地的投資者,對商品定價的透明度及流動性等要求,只會越來越高。舉個例,中國過去五年的入口燃煤CAGR(年複合成長率)為36%,銅則為18%,鐵礦是14%。至2050年,估計中國農產品糧食的消耗量將達7.5億噸,屆時中國淨入口農產品需求料會高達1.4億噸,相當於目前全球糧食交易的四成,中國很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糧食的買家。無論是入口商、交易商、製造商都需要依賴一間高效率的交易所。中國這個需求,其實可能帶給香港一個前所未有的商機,去發展商品交易所。
問:Joe,你和其他金融發展局的同儕們,有否在會議中討論商交所事件,如何看商交所今次的失敗?
答:我們沒有特別就商交所等個別公司的問題討論。但我們在會上也討論到香港金融資產種類太少的問題。最可惜的地方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做銷售分銷好厲害,但product innovation及ideas很多都並非在香港發生。我經常想這個問題,國際公司為何不選擇在香港開創新的產品?
香港如果要做世界級的金融中心,不可以單單樂於做銷售分銷,也要做產品的創新,例如人民幣資產的創新,是一個好好的機會。開拓新的投資產品或資產類別,涉及風險管理、法規、會計及評級等工作,產生的職位及經濟價值遠遠高過於單單做銷售。
我認為,撇除政治及受查等問題,香港人對商交所的業務失敗太大反應了。失敗了原來會被人家落井下石,這樣的包袱,會讓其他想創業的人三思。要緊記商交所是一個新企業,連在美國矽谷,創業的成功率也只是兩至三成。成功的創業,往往先經歷過失敗。我覺得,香港仍急需要更多金融業的創新,挑戰現況,尋找新機遇。
倪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