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政制千瘡百孔,不民主固然是主因,但政治職位兼職化也有一定影響。由於功能組別的存在,立法會當然沒有多少個全職議員,因為功能組別議員是名正言順的別有正職。而作為全港最高權力中心的行政會議,竟然也有不少兼職成員,只怕在世上是獨一無二的了。
兼職的行政會議成員,最大問題是利益衝突問題,大商家當然有廣泛的利益要照顧,而即使是所謂專業人士,也大多在社會上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如前行政會議成員李業廣被認為代表李嘉誠的利益。而回歸前的滙豐大班幾成為行政局的當然成員,也必定令滙豐在港享盡特權。
回歸後,行政會議曾幾度變陣,最初的行政會議參照港英時的行政局,只有數位官守成員,大部份為兼職的非官守成員。但自董建華引入問責制後,所有問責司局長都成為行政會議成員,令會議第一次膨脹,並令兼職成員變為少數。之後董落曾上,共產黨禁止曾蔭權改換原有的司局長,只因曾蔭權任特首令政務司司長出缺而引起有限度的司局長音樂椅行動,結果就是曾蔭權要硬食董建華的班底。曾蔭權的對策就是大幅引入兼職成員,令行政會議第二次膨脹。之後因為行政會議實在太多人了,又改為只有司長們須經常出席,局長們就只在有需要時出席,於是又令兼職成員成為大多數。
梁振英上台後,和曾蔭權上台時一樣,在司局長的任命上受到掣肘,要承受大部份曾蔭權的班底,於是也只能大幅引入梁粉為行政會議成員。這班梁粉上台後,接而連三的出現問題,第一次是林煥光就任行會召集人但又不辭任平機會主席,令人質疑他在爭取平權的時候會受影響,第二次是剛就任的林奮強被質疑在新樓宇印花稅公佈前賣樓,最近一次就是被稱為梁粉一號的張震遠生意失敗。
生意失敗是平常事,但一位行政會議成員生意失敗,卻有機會動搖香港的管治,尤其是一個生意失敗的行會成員可以輕而易舉的敗部復活,就更令人憂慮。回歸前,我們還記得董建華生意失敗,最後得共產黨扶持而敗部復活,之後感恩圖報,幾乎毀了香港。
其實是無論成功或失敗的商人,都不應該出任為權力中心的成員。香港的敗局,有一定部份要由這些兼職成員造成的。
香港,就是應該由一班有民意授權的全職人士管治,而不是由一班由石頭爆出來的人兼職管治。
李德成
公開大學電腦系副教授